分享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简述中国钱币的演进历程(一)

 闻道山人 2018-01-08

 

通过历史书本,我们知道了太多朝代的更迭,政治的变迁,但是对于和这方面密切相关的经济载体———钱币的讲解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有着四千多年的钱币历史,更能体现朝代的兴衰,民族的强弱,国民的贫富;一枚枚小小的钱币除了本身具备的历史价值外,还能从其厚重和轻薄、精良和优劣中体现当时的铸造技术;从钱币字体规范和遒劲秀美程度中体现当时的文化造诣;从钱币面值的大小中映射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

 

一枚钱币就是一段段生动鲜活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货币——贝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人就开始有爱美之心,海贝就是当时流行的装置品。它有着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着天生的自然单位,所以成功的入选为原始社会末至奴隶社会初的货币!

 

 

铜贝

 

随着经济的发展,真贝供不应求,然后出现了蚌布、玉贝、骨贝及铜贝。贝以“朋”为单位,十贝一朋,一直沿用到战国。

 

鎏金铜贝

 

精彩纷呈的春秋战国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商品交换大为发展,引起货币的大量流通。由于500多年的封建割据,造成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各地不同经济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货币形态,建立了不同的货币体系。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四大体系。

 

1,布币

布币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也就是现在黄河中游的河南、山西、河北地区。布,源出于锄草农具“镈”。早期布币形状像铲,也称铲币。按性质与时间顺序,主要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空首布是春秋至战国初期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铸币。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






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平首布则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以及燕、楚等国的铸币。











 

布币在货币史上影响相当深远,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布币视作中国钱币文化的象征,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是由三个金色的布币组成的一个''字形象,中国农业银行的行徽也是用布币和麦穗构成.在我国人民币的水印图案中,也可以看到布币的存在.

 



2,刀币

刀币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主要流通在黄河流域的东部诸侯国如齐国燕国赵国.各国的刀币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其中以齐国的刀币最为古朴精美.初期的刀币与削刀相似,后来,有的刀币铸有外廓,不仅显得美观,而且增强了钱币的牢固度,可以防止钱文的磨损.

 









3,圜钱

圜钱圆形圆孔,起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主要流通于秦国魏国,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后来齐国燕国也纷纷仿效铸造.圜钱上都有古篆文字,纪地、纪年、纪值或者兼有.圜钱以它独特的魅力和优越的使用便利性逐渐取代了其他形状的钱币,为秦始皇统一币制、为我国钱币形制确定为方孔圆形打下了基础.

 


 

4,蚁鼻钱


蚁鼻钱和郢爰(印子金)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南方楚国的铸文铜币,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上面铸有阴刻铭文,有一种钱文好象蚂蚁爬在人的鼻梁上一样,故名蚁鼻钱;另一种好象丑陋的鬼面一样,故名鬼脸钱.以枚为单位计值,使用时较为便利.郢爰,黄金铸币,由于楚国境内盛产黄金,使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盛行黄金铸币的国家,现存最早的金币就是楚国的“郢爰”。“郢”乃是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爰”则是重量单位或楚国金币的专有名称。呈板形,由可固定的金钣印铸出来,每块金钣有12方格、14方格、16方格、20方格、54方格不等,使用时凿下小块支付,每小块1.4-1.5厘米见方,0.4-0.5厘米,重约15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

 


这一时期的货币特点是,铸币式样往往渊源于青铜工具。流通于不同地区的货币构成各自的体系,多有纪地或纪重的面文,其计量单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货币体制相当复杂。但是基本完成了从金属工具到金属铸币的进化。这个过程总的发展趋势是,币身不断缩小,重量减轻,以求轻巧、便于携带使用,造型和纹饰也趋向于精整美观。

 

战国晚期,由于政治、地理的变化和各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各种货币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币区,因此,刀币区也铸布币和圜钱,楚币区也铸布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圜钱和方孔圆钱,是当时最为进步的铸币形式,都趋于圜钱。秦国铸行的圆钱,使用铢两纪重,这为以后货币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