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孩子和教孩子有什么区别

 gch334 2018-01-08

 (节选自公益讲座之--人生使用说明书)

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拼命花钱逼自己的孩子去学很多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父母其实并不满意自己的生命状态。他愿望孩子比他优秀、比他成功,他自己做不到的、达不到的,他会要求孩子去做到。孩子心里最大的痛苦是父母自己不学习提升,而一味逼孩子学习提升。好比父母自己不飞逼着小鸟自己飞,飞到连自己都从来没达到的高度,还美其名曰 : 我们老了学也没用,就把机会让给你、提供给你啦,你比我们当年条件好那么多,你们应该感恩戴德的好好学……所以很多父母从小送孩子学钢琴、学英语、学奥数,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贵族”,培养成优秀卓越的孩子。然而,一者我们自己都没有弹钢琴的基因,二者根本不是孩子的兴趣,硬逼孩子去学,一旦孩子偷懒或不肯学父母就很生气。第一因为花了很多钱;第二满心的期待落空;第三恨铁不成钢。父母的心态往往是这样的:我当年没这个条件,要是我有这个条件,我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然后对孩子有不断的期望、预期,最后是不断的失望甚至义愤填膺。刚开始可能只是言语上的指责,到最后甚至可能大打出手。可是打骂有用吗?打骂其实是父母对孩子所有教育手段当中,最后也是最为糟糕的那一种。

古代的时候,父母或私塾的先生对孩子也会打手板、或者面壁思过,那时候的孩子却不恨先生、不怨父母;但现在的孩子,你可能只骂他一次或者打他一次,他会恨你很久、甚至一辈子。有一次办夏令营的时候,一个父亲痛哭流涕说,他从小被父母打骂,他长大了对自己的儿子也一样打骂。因为他只会用父母原来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结果儿子被暴打一顿以后,三年不跟他说一句话。所以他非常痛苦,问老师 :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当初他被打的时候不记恨父母,知道父母很不容易;现在的孩子却那么跟父母记仇、较劲。同样的行为,孩子却有这么大的反差。我个人觉得:第一是以前父母的禀性没那么重,打孩子时不是在拿孩子发泄自己的脾气,或是拿孩子出气。另外那个时候的孩子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知道尊师重道、知道恭敬父母,家庭相对而言是父慈子孝的状态。那时候孩子是能理解父母师长的心,他心甘情愿,所以他没有怨气。很多父母都说孩子不打不成材;可是有个前提,你必须先养足你的孩子,这个“养”不只是给他吃喝上的供养,还有对孩子心灵上的滋养,有没有100%接纳自己和孩子现在的生命状态。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老祖宗告诉我们,可以用“养、育、教、领、导”,但是不许“管”。如果能做足上面这五个字,乃至你打骂孩子、孩子都不恨你,说明你养足他了。让他从内心恭敬你、佩服你,你就算打他、骂他,都不会恨你。而我们父母现在不知道什么叫“养”,养孩子的心性,不是物质上的养。现在孩子的物质条件太好了,都是公主、王子级别的。但是孩子很少能对父母生出感恩心,就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养。就慈道而言,什么是真正的慈?其实就在这两个字的区别上,如果你在“管”,就不符合慈道;如果是“教”,你就符合慈道。说到“教”,昨天上午跟大家说——有“孝”才有“教”,但是讲的只是左边“孝”字边,右边的“攵”,就是育子要有良方。左边的“孝”是地基,右边的“攵”是钢筋水泥。你想把孩子教育好,后天教育要有明理的方案。在座每个父母也可以对照我们平时是怎样对待孩子,到底我们用了“管”还是“教”。“管”是我们拿着自己的禀性脾气,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断斥责他、压制他、控制他。让孩子感觉压抑,感觉父母在否定他、不满意他、排斥他、修理他。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对抗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很紧张,孩子为什么跟我们不亲近,他为什么不愿意看见我们、逃离我们、甚至“判逆”。我这里是用双引号,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判逆”或“判逆期”,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管”而不是“教”。


每个家长的性格不一样,管孩子的手段、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很多父母经常会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关到黑房子去;你再这样,我就打你;你再不乖,我就不要你。甚至因为你哭闹,我才动手打你的。或者“不许这样”、“不可以那样”、“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还是这样”、“你现在应该这样,不能那样”……这些都是“管”孩子的言语行为模式。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感受到的是父母对他的不满意,父母在嫌弃他、否定他、绑架他,那种感觉太难受和痛苦了。请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这么多规矩约束的环境中,我们会舒服吗?我们每天跟孩子说的话,有多少句都是孩子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录音下来你会发现自己说“不”的时候非常多,你表达的都是不行、不要、不可以、不好……当一个孩子觉得父母在嫌弃他不够好,而倾其一生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是足够好的。“证明”这两个字,注定这个孩子的一生会不断逼自己“战斗”不休,完成一个目标又马上向下一个目标挺进;最后他会很累,身心俱疲、迷茫停滞。乃至他虽然事业很成功,但他享受不到过程、享受不到生活,最后把自己给过丢了。或者为了报复父母,为了证明父母对自己的否定是错误的而做出很多极端的行为,最后拿自己一生的幸福来作为代价和筹码。

我们很多父母生了孩子以后,因为内心里面有盼孩子好的心,盼孩子比自己强的心,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我们预订的规划去生活。当孩子拂逆我们的意愿时我们就会很生气,我们问一问自己 : 你为什么这么失望、这么生气?——因为孩子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我们认为他应该配合的、应该满足的、应该顺从的,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当他不能达我们意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不应该。一旦有这种心念,我们就会启动管束孩子的机制;因为你盼他好,你就会很着急,想提前阻止他、修正他。可是你出手早了,结果还没爆发成你预计那样的时候,我们去限制、阻止他,孩子收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你们不信任我,你们想得太多太严重了。像我儿子他一玩手机,我就跟他说 : 儿子不要玩手机了,玩手机后果有多严重……。儿子说 :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紧张呢?其实手机也没那么恐怖。而且妈妈你应该知足了,我除了偶尔玩一会手机之外,没有其他什么让你操心的。”这就像我昨天给大家看的白纸和白纸上的黑点一样,我只看到了那个黑点,没看见那么大的一张白纸。我一反省,也对,儿子不是整天玩手机,是规定的时间里玩的。我在担心什么呢?我问自己,我在恐惧什么?我想控制什么?我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深层的恐惧和担心呢?哦,你担心孩子被手机迷住了,你担心孩子不够好,你担心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没有一个好前途......等等等等;这种担心其实就是一种负面的意念、是一种诅咒。往往你越担心什么,你越会感召什么;你越担心孩子,他就越往你担心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从对待孩子的行为上看到自己内在的黑洞。


管人就像我们拍皮球,皮球反弹的高度和你所用的力度是成正比的。你越管孩子,他越反感你,你让他过左他就偏过右。管和教的区别就在于: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我们的意愿和个见为主,以“担心、管束、控制”为出发点,所有做出来的行为、说出来的言语、阴沉的脸色等都是“管”。“教”是什么呢——“教”是父母用天性,什么是天性?简单讲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我们的天性,我们用天性去引领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自己能以身作则,所有的行为和言语都是教的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