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第一节 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成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活性 ㈠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 2.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受体 ㈡补体的命名 经典、终末途径按其发现顺序命名;旁路途经成分分别称为BPHID因子 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以横线表示;裂解片段后缀以英文小写字母 ㈢补体的生物合成 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组成 第二节 补体激活 一、经典途径 1. 参与成分 包括C1(C1q、C1r、C1s)、C4、C2、C3。 2. 激活物 激活物为AgAb免疫复合物(IC),Ab为IgM 、IgG1、IgG2或IgG3。每个C1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 分子的Fc 段结合。 3. 活化过程 (1)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型改变,暴露Fc 段中补体结合部位,C1q 可主动识别其补体结合位点,启动经典途径。当一分子C1q 中两个以上的球形头部与免疫复合物(IC)中IgM 或IgG Fc 段结合后,C1q的构象发生改变,C1r 活化,并激活C1s 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C1s 依次裂解C4、C2,产生C4b C4a 和C2a C2b,C2a与C4b 结合成C4b2a 复合物(C3转化酶); (3)C3转化酶将C3裂解成C3b C3a ,C3b 与C4b2a 结合形成C4b2a3b复合物(C5转化酶)。 二、旁路途径 1. 参与成分 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2. 激活物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等以及凝集的IgA和IgG4等,上述物质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 3. 活化过程 各种因素产生的C3b结合于激活物表面,再与B因子结合产生C3bB,在D因子作用下产生C3bBb(旁路C3转化酶)。C3bBb与多份C3b结合形成C3bBb3b(旁路C5转化酶),后者裂解C5,引起共同的末端效应。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具有放大效应。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1. 参与成分 包括MBL、MASP-1、MASP-2、C4、C2、C3。 2. 激活物 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体。 3. 活化过程 MBL识别和结合细菌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等糖结构后,通过构象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ASP。MASP-2具有类似活化的C1s的活性,可水解C4和C2,产生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a,其后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过程 三条途径产生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引发共同终末效应。 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b和C5a,C5b结合在细胞表面,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插入细胞膜中,再与C8结合形成C5b678,后者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 C5b678再与多分子C9结合C5b6789n,即MAC(攻膜复合物),导致细胞崩解。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①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 ②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 ③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而发挥调节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⒈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MAC溶解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防御机制 ⒉调理作用 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⒊免疫黏附 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 ⒋炎症介质作用 ①C3a、C5a为过敏毒素,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②C5a对中性粒细胞等有强趋化作用 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⒈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 ⒉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 ⒊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