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宜家,是谁在告诉你“家”的样子?

 lvzhenhui1957 2018-01-08


编辑/日京川

纸城
CHAPTER


M.A.Y. in the Backyard坂本龙 来自纸城 04:25

欧洲的“昨日世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崩溃,卡尔·拉松美满生活的神话一度被粉碎了。世上有太多的苦难,如果谁一直讲述自己的幸福,总难免显得傲慢和狭隘。人们开始注意他生活中曾被忽略的暗影。一些评论者认为,卡尔在画中所展示的并非家庭生活的和谐圆满,而是记录了男性和女性在争夺表达权时的激烈交锋。


不过,没什么证据能够支持这种猜想。终其一生,作为妻子的卡瑞都保持着谦逊的缄默。她丈夫写了自传,出了几本至今大受欢迎的家庭故事画册,她却没有留下什么言语,尽管她在卡尔死后又活了将近十年。


 

1


卡尔·拉松可能是迄今为止为“家”这个题材创作作品最多、付出精力最多的艺术家。他一生都在画他的家和妻子儿女,也因为这些作品获得了名望和财富。他呈现在画中的生活,现而今被称作“瑞典风格”,是全世界人们关于瑞典、甚至北欧的审美想象的源头。一百多年过去了,在他的画里我们还能闻到晴朗的太阳味,看到跃动的烛火和玻璃杯口闪耀的金边,触到白色桌布绵软的皱褶,听到他家七个孩子调皮捣蛋的笑声。


卡尔·拉松自画像


来自瑞典的宜家也常提起他们的设计和理念与卡尔·拉松画作的渊源,拉松的家不仅开创了一种主流的家居风格,更被塑造成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逛一逛宜家,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创造卡尔·拉松精致水彩画的粗糙镜像。


事实上,拉松的画本身也是一种镜像。它所倒映的不只是卡尔·拉松本人美满的一生,还有一个家庭的历史,一段婚姻在精密复杂的联合与妥协中创造的平衡,以及一位常年隐身于卡尔·拉松背后的女士那才华横溢、纵横恣肆的内心世界。

 

2


卡尔·拉松常画他的妻子卡瑞。他在水彩画里画她,还把她头像画在门楣和门扉上。他说他喜欢画她,因为她有一双漂亮的眼睛。


卡瑞在卡尔的画中有着很固定的形象:年轻、美丽、头发高挽,总保持着庄严的神情,她与卡尔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在他的画里从未老去。


卡尔笔下的卡瑞,画面左边是她的织布机。


请注意那扇门,下方的卡瑞侧影出自卡尔的手笔。


卡瑞就是传说中的艺术家缪斯。与她相遇前,卡尔的生活是灰暗的。他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贫民窟,对家的记忆是满是破洞的蜗居、四处横行的蟑螂、父亲的暴怒与母亲的惊惶。


靠着用废铅笔头磨练出的画技,卡尔进入了高等美术学院,并在毕业后前往巴黎。


在那里,他加入了一个由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体。卡瑞也是团体的成员,她从少女时期起就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他们相爱,并结婚了。


伴随着他们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卡尔觉得自己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画妻子、画风景,还画自己陆续出生的七个孩子(卡尔夫妇育有八位子女,其中一位出生仅两个月就夭折了)。有几年他们生活的负担确实很重,卡尔一边在学校教授绘画,一边给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绘制壁画。


卡瑞和大女儿苏珊


1888年,卡瑞的父亲送给卡尔夫妇一座农舍,它位于瑞典小城桑德邦的乡下,名叫利拉-赫特尼斯(Lilla-Hyttnäs)。房子很小,但卡尔对它一见钟情。这栋房子将在未来声名远扬。


卡尔画上的利拉-赫特尼斯


拉松夫妇起初把这里作为度假房,后来在此定居,还在附近买了一座农场。因为孩子不断出生,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房屋扩建。这项繁重工作基本由卡瑞负责,她带领工人修建新房间,装饰已经完工的房间。某一年夏天,阴雨绵绵,卡尔为不能去户外写生而烦闷,卡瑞便建议他画一画自己的家。卡尔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就给每间房子都画了画,房间里还搭着画上某个家庭成员——有一幅画例外,画上没有人,只有他们的狗狗卡普,睡得瘫软。


嘘!狗狗睡得正香。


卡尔对这个题材越来越感兴趣,他的家成为他最重要的绘画主题之一。日复一日,他画着自己的家,这些家庭画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无数人通过它们认识了他的家,熟知他家的每个房间、每道走廊、每扇窗外的风景。


当然,家庭成员才是这座房子的灵魂。卡尔说,每当他看着自己的家人时,他总习惯把他们看成一幅画。他用画笔记录下孩子成长中的美妙瞬间,记录他们光着身子在地板上打滚,躺在床上耍赖,抱着洋娃娃歌唱,拎着油漆桶在墙壁上画画,站在房间里凝神思索……


当然少不了卡瑞的身影,她忙着带孩子,做家务,制作针织品,为卡尔的创作缝制道具服装,给孩子做衣服。在卡尔的画里,她总是一副精干的主妇模样,衣服外面罩着自己设计的围裙,这种围裙被叫做 “卡瑞的围裙” ,据说至今仍被当地女人喜爱。


卡尔和女儿在一起。


偷听大人说话的孩子被“抓”了个正着。

 

拉松家最完美的一次圣诞大餐。


卡瑞和她标志性的围裙。


2016年,宜家推出了这款限量版围裙,向卡瑞致敬。

 


3


因为卡尔的画,拉松一家的房子和生活成为瑞典式美满生活的典型。很多人因为喜欢卡尔的作品,不惜购买在当时极为昂贵的彩色印刷画册。那些画拥有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一方面是因为画面上流淌的温暖生活氛围,另一方面是因为拉松的家实在太漂亮了——通透的窗户和明亮的室内采光,任孩子们随意玩耍的漂亮房间,色彩高饱和的墙壁,点缀花卉水彩的窗框和门头,样子别致、刷着鲜艳色彩的家具,挂在卧室屋脊的黑猫油画,环绕屋顶一周的书架,随处可见的美丽织物和绿植……


正忙家务的卡瑞。


以上种种,现而今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 “瑞典风格”甚至“北欧风格”的标配,在当时,却是完完全全的标新立异,没有其他人家会这样装饰他们自己的家。拉松家的大女儿苏珊说:“我们到别人家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房间比我们家要昏暗。我们的房间非常明亮,因为妈妈在墙上画了明亮、明净的颜色——不仅墙上有,家具、窗框上也有。”


那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瑞典家庭都热衷于购买昂贵、沉闷的家具,房间的色彩也多是用稳重、肃穆的暗色。拉松家的清凉飘窗、原色地板、精巧针织品,以及明亮丰富的用色可谓独树一帜,让这栋房子显得轻盈、快乐,而且所有的装饰都是为日常使用服务的,孩子和狗狗也可以在这些房间里自在玩耍。


拉松家的墙壁和门头上总是画满花草。


卧室,环绕屋顶的书架设计十分巧妙。


拉松家是一个被植物和织物填满的小世界。


拉松家的孩子在温暖的房间里无拘无束地玩耍,请注意窗户上方装饰的黑猫油画。这是卡尔的朋友赠送的礼物,很受孩子的喜爱。


卡尔画作风靡之际,美丽的拉松之家引起了瑞典和德国许多人的注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审美与对家的诉求。起初,这被归功于卡尔精湛的画技,它完美地呈现了一种理想生活图景。伴随岁月流逝,更多的人意识到这图景并非卡尔凭空创造,它其实是由家庭主妇卡瑞一手打造出来的。


一直静默地以家庭主妇身份站在卡尔背后的卡瑞缓缓走出丈夫的影子。1997年,宜家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卡尔和卡瑞·拉松:瑞典风格的创造者。这象征着卡瑞艺术家的身份得到了认可。


当我们走入卡尔的画中世界,我们会发现卡瑞的印记无处不在。卡瑞为它们投入很多心血,她制作的日常用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她用织布机和刺绣绘制抽象而具有强烈装饰性的鲜艳花卉、植物图案,她大胆地运用饱和度高、对比强烈的配色,又尝试运用风格肃穆的日本元素,她用色彩和绘画装饰自己设计的前卫家具,把欧洲艺术元素和瑞典民间手工结合在一起。卡尔画里的那精巧、明快、美丽得有些超现实的家,是卡瑞这位艺术家的心血杰作。


卡瑞和她的织布机。


拉松家的客厅,出自卡瑞的设计,在卡尔的许多画中充当了舞台。


画和现实是多么一致。


沙发的装饰布和靠垫都是卡瑞设计和制作的,卡尔很喜欢画它们,譬如——


桌布,卡瑞在其中融入了日本元素。


卡瑞的设计制作的门帘


出自卡瑞之手的装饰布。


卡瑞设计的椅子。

 

有人说卡尔崇拜卡瑞,因为他在画里赋予她永恒的美丽和青春。或许不止于此,他还以虔敬之笔,临摹着她为他营造出来的小小宇宙。他们俩谁才是画中世界真正的创造者?很难说清,他们就像两面相互对照的镜子,以彼此的辉映,创造了一对共生的、迷宫般深邃的镜像世界。

 

4


卡尔死于1919年。


此后,欧洲的“昨日世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崩溃,卡尔美满生活的神话一度被粉碎了。世上有太多的苦难,如果谁一直讲述自己的幸福,总难免显得傲慢和狭隘。人们开始注意他生活中曾被忽略的暗影。实际上,和他同时代的大作家斯特林堡早就严厉地指出,他的幸福家庭画是一场虚假的作秀。这论调后继有人,一些评论者认为,卡尔在画中所展示的并非家庭生活的和谐圆满,而是记录了男性和女性在争夺表达权时的激烈交锋。卡瑞迫使卡尔不断为家庭作画——他让她中断创作,她就要强迫他永远去画她让他画的东西。


不过,没什么证据能够支持这种猜想。终其一生,卡瑞都保持着谦逊的缄默。她丈夫写了自传,出了几本至今大受欢迎的家庭故事画册,她却没有留下什么言语,尽管她在卡尔死后又活了将近十年。她所创造的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艺术世界,奇迹般地挣脱了画框的拘束,实实在在地进入现实的舞台,并且创造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商业价值。


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记录拉松一家生活的美丽水彩画依旧被人们爱着,拉松家的陈设和装饰风格,成了席卷世界的审美主流。


卡尔和卡瑞在一起。


拉松一家人。


而今,利拉-赫特尼斯这座曾经的农舍已经被改造为一栋博物馆,其中陈设一如当年。不可思议的是,每一年拉松家族的人们还是要来这里度假,相伴度过个把月的时光。一切都和过去一样,和画里一样。它们将卡尔和卡瑞这对伴侣的往事,衬托得熠熠生辉。


利拉-赫特尼斯现在的模样。

 

拓展阅读:


如果您对拉松一家感兴趣,可以阅读这本书,它把卡尔的画与卡尔和女儿回忆录里的文字汇编在了一起:


《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读库·新星出版社

2012年8月出版


更多卡尔和卡瑞的故事,请前往利拉-赫特尼斯博物馆官网:http://www./en/



Dante(刘丹亭)

纸城特约专栏作者,自由撰稿人,翻书,漫游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