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给了他俩每人500万!还给了每人一个一等奖!

 龙叔文馆 2018-01-08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


南京理工大学   王泽山 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预防控制所   侯云徳 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据了解,今年有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今年的获奖成果凸显国家战略需求,粮食安全、疾控防治、资源利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均有所斩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王泽山 院士


王泽山说:“我从事研究的就是火炸药,也称核能材料,它对我们国家,对国防,国家的安全 是非常重要的。”


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每年上万吨报废、退役火炸药的处理难题,90年代,他又着手研究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个世界军事难题。 


经过一系列材料、结构和工艺的创新,王泽山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种火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以同一速率燃烧。 


用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王泽山在火炸药领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先后用20多年的时间,研发了等模块装药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武器装备的性能,攻克了很多至今欧美国家都没有攻克的难关。  



爆炸试验现场往往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冬天要去挑战严寒,夏天又要去挑战高温。82岁的王泽山被学生们戏称为80后,他甚至比年轻的学生还能抗。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 刘志涛


那边的环境大概是零下十几度,像我们年轻人过去,贴上暖宝宝,披上军大衣,冻得感觉腿脚都麻了,但是王老师跟我们身上一样的环境,一样坚持在一线。”


王泽山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有幸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尤其我们搞这个的必须是创新,你得要走在别人前面,要为我们中国要做贡献,这个当时的初心,就是这样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侯云德 院士


作为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技术总师,侯云德最为刻骨铭心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由于当时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体系还十分薄弱,非典来袭的时候卫生部门也束手无策。吸取非典疫情的惨痛教训,依托各级卫生医疗站,侯云德带领项目团队,迅速构筑起了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的技术体系,在2009年的甲流防控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减少了2.5亿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约5倍以上。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甲流疫苗要打两针,最后侯云德拍板说一针是可以有效的。经过科研攻关,全球第一个甲流疫苗就诞生了,这个创举震惊了世卫组织。



作为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专职技术总师,侯云德领导专家组设计了2008至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重点布置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我国的历次重大疫情,全面提升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 董小平


“他在我们国家多次的重大疫情当中他是一个拍板的人,他是一个指导的人,他是专家委员会的主任,他是坐在火山口上去扑灭火山的人。”


自1999年设立以来,共有27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CCTV4中国新闻、央视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