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要足时今足矣

 郭一墨 2018-01-08




辛弃疾有两句词:”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


短短十四个字,说得非常透彻。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得那山高”,不能满足,就永远没有快乐。孔子说:“居于富贵,安于富贵。居贫贱,安于贫贱。”能做到这个“安”字最最不容易。


孔子并不鼓励世人非要居陋巷,箪食瓢饮以示清高。他也赞成人们能安享富贵,只要是循正当途径努力获得的。他不赞成强求,强求来的富贵必然患得患失,钱多了还要更多,位高了还要再高。如此则当然不会安心,所以他的教诲重在一个“安“”字。



至于居贫贱,尤其难“安”,眼看别人锦衣玉食,高楼大厦,自己何以陷于穷困,眼看别人居于要津,自己何以郁郁沉于下僚?若不能反躬自省自己必有不如人之处,而只是心怀怨怼与嫉妒,这颗心就不会安,不安就容易走上邪辟之途,或作奸犯科,无所不为了。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所有人都知道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害处,然而,千百年来,绝大多数人却前赴后继地奔走在“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路上;所有人都在谴责别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殊不知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茫茫人海里,人人欲海里,两条为名、为利的船穿梭不停。很多标榜自己“心态好”的豁达者,内心其实并未平静,只不过是面对现状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罢了。


人们之所以难以做到知足常乐,不是道理不懂,而是“身不由己”——自己已经被社会所裹挟,把自己已经交给了形形色色的“他人”。并且也大多数人知足之量的标准缺失,人们也难做到知足。知足并不是代表不努力的生活,不是代表安于现状。这里面的尺度,恰好代表了知足与否的分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