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和执政”其实是西周贵族们发动的一场政变?(下)

 思明居士 2018-01-08

“共和执政”其实是西周贵族们发动的一场政变?(下)

续。上文详见精彩原创分析历史文章:《“共和执政”其实是西周贵族们发动的一场政变?(上)》

三、狸猫换太子:召公救厉王太子静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史记·周本纪》

1、召公为什么要救太子?

根据前面的分析来看,厉王被袭的背后有贵族势力的支持,而周公和召公则是贵族势力的代表和领袖,很可能就是幕后的黑手。从厉王出奔后的政治格局变化来看,召公和周公则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他们的嫌疑最大。

正常来说,政治斗争的标准是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但召公为什么要救太子呢?甚至为了救太子舍弃自己的一个儿子?

(1)周礼明确嫡长子继承制度,特殊情况下会兄终弟继,其他人是没有机会的,这种制度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深入人心。

(2)如果拥立厉王的弟弟即位,厉王在位38年,他的弟弟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贵族们的政变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3)太子继位名正言顺,而且年龄也小,容易被控制。

(4)桃代李僵,狸猫换太子,舍车保帅,不管怎么说,后来都成为了经典的谋略。

“共和执政”其实是西周贵族们发动的一场政变?(下)

召公姬奭

2、消息是怎么走漏出去的?

太子已经在召公手上了,他自己不可能说出去的。可能是小人多嘴,泄露了出去,但更大的可能是政变后贵族分赃不均,为了防止召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独吞政变胜利果实,一家独大,而再次支持和鼓动民众攻击太子。

而后来的“共和执政”,而非“周公辅政”,也说明了利益的平衡。各势力集团派一个代表,大家一起商量着来决策国事,共享胜利果实。

四、共和执政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史记·周本纪》

1、厉王流亡外地,太子年幼,共和14年,为什么不像周公辅政一样,先拥立太子(后来的成王)登基呢?而是在厉王死后,才拥立太子登基,宣王继位之后,表面看来是召公和周公二相辅佐,其实还是被架空的,国家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召公和周公手中的。

2、召公和周公辅政,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说白了就是“法古”,维护贵族的权益,与周厉王的“变法”相对应。

3、厉王这个谥号很不好,是他死后,后人对他一生功过的评价,但太子还年幼,没有继位,权臣当道,又是敌对的阵营,对他的评价怎么会好呢?太子又能说什么呢?

“共和执政”其实是西周贵族们发动的一场政变?(下)

周宣王姬静

五、宣王执政

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史记·周本纪》

1、宣王不到千亩(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今山西介休县)去耕种籍田,虢文公劝谏说这样不行,宣王不听。

为什么不去耕种呢?农业可是周朝的根本啊。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大臣权力更迭期间,周宣王开始有一定的实力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担心被废除,但实力还不足以对抗贵族的势力。

(1)这地方有危险,北部和西部都是戎狄的地盘,可能遭遇袭击。甚至这可能是贵族借“祖宗成法”,联合戎狄,安排的又一次政变。

(2)从都城丰渠道千亩,而且要路过他父亲曾经流亡(或被流放)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情感上不愿意。

(3)是一种不作为的政治抗议,不想再做傀儡皇帝。

“共和执政”其实是西周贵族们发动的一场政变?(下)

千亩之战

2、千亩之战

(1)留意时间,又是在位三十多年之后。熬死了一代人,在贵族或臣权更迭之际,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再经营若干年,之后开始对抗贵族和权臣,加强君主的权力。

(2)为什么要打仗?通过战争来加强对军队的管理,获得军队的支持,同时消耗贵族和诸侯的势力。

(3)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打?有国家安全考虑的需要,之前有讲,北部和西部都是戎狄,而该区域到都城丰只有700多公里的路程,且全是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可能也有一些私心,为父报仇,涂炭当地生灵。

(4)为什么会失败?贵族的势力还是很强大,宣王想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大家也都清楚,贵族们的掣肘,上下不一心,所以会失败。否则以周朝当时的实力,打个戎狄,小意思啦。

3、在太原做人口普查以备征兵

宣王的军队在千亩被姜戎打得大败,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仲山甫劝谏说:“人口是不能清点的。”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清点了。为什么人口不能清点呢?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做精细化管理不好吗?

现在看起来是很好,但在当时,跟周朝的诸侯管理制度相关,诸侯有很大的自主权,除了按照规定进贡天子外,其他的都是诸侯的收入,而人口普查将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利益冲突。

宣王的一生也都是在对抗贵族势力,跟厉王的政策基本一致,前后两代在位时间三十多年的君主都做出同样的行为,不能说是巧合,只能说明皇权与臣权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君主不得不做这件事。

总结

周厉王是想做点事的,但贵族、诸侯和大臣的势力太大,在斗争中失败,最后流亡(或被流放)外地,“共和执政”就是贵族政变被美化的结果。宣王也想做点事,但在与贵族之间的博弈斗争中,也没能取得彻底的胜利,抱憾而终。这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点评

权力被架空的领导,想要有一番作为,却被四处掣肘;一腔热血的员工,想要施展才能,却得不到支持,职场生涯中最遗憾的事或许也莫过如此了。

友友们怎么看西周这场“共和执政”的呢?是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本号特点:英雄权谋+厚黑历史+现代商业

欢迎友友们关注、互动及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作者撤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