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剃头挑儿--刘辉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08

 

 

剃头挑儿

临了春节,咱的这脑袋又该拾嘚拾嘚了,您那?现在无论男女老少,剃个头剪个发——那就是方便。大街小巷美发厅、理发馆棋罗密布,不愁剃不上个头。原先,讲究点儿的到王府井八面槽找“四联”,现在哪也不缺。讲究时尚,进美发厅出来就是人五人六的,一保光鲜。如果将就,路边就能解决。碰上有手艺的,捶背、拿捏,保准儿舒坦得下回再来找这主儿。

早年间,剃头匠就是现如今儿的理发师,那给走街串巷打上“唤头”,招揽生意。尤其年前儿,大人小孩儿都急着忙着把头剪拾利索。还时兴儿老话儿“正月理头死舅舅。”其实误解了,那里面有故事。

明朝那时辰,不太讲究理发——长辫子盘头。有话儿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大清统治,上面下令“削平四围,留守中原”,只留中间一条大辨儿,以表明所有臣民顺从满人的法律与习俗。汉人心里气不偾儿也没辙只好“正月理头思旧”。 是汉人为表达“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反抗情绪,渐渐演变成的一种隐喻,亦或一种民俗,借一年之初的不剃头,来表达对传统的思旧与怀念。

剃头的讲究大了去了。一副担挑儿全部家当:一头系着凳子供客人坐的;一头挂着个圆形支架,盆、水壶、小炭炉儿,一应俱全,应了那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还有一个标志,外行儿一般不懂。支架上伸出一根杆,顶端有个小杯子状的物件儿,杆子像衙门口挂旗用的。圆形杯子状叫“斗”,合起来叫“吊斗旗杆”。别小瞧这家伙,标志着一种特权。“斗”即北斗——象征正确,权威、崇拜物、神圣之那儿。那时剃头匠奉旨领到吊斗旗杆,强制百姓剃头,削成“留守中原”的样子,拿着皇上的俸禄。后来就自己挣银子,养家糊口了。到后来,吊斗旗杆保留着可没了昔日的威风,只是个剃头的象征了或者就是一个流动“广告”了。

剃头的不能吆喝,为什么?那是约定俗成,自成一套行规和习惯。先说这吆喝,剃头不太讲吆喝。相声里有个小段子:“哎,老乡,这儿来,这儿来,我这儿水热刀子快,一刀一个!”——这还不把人都吓跑喽!剃头匠招呼生意多用一种名叫“唤头”的家什。“熷---熷---”声响传的老远。“唤头”是个金属叉子,它有两个紧挨一起的尖头,安在一根木棍儿上,剃头匠用左手的无名指与小指捏着叉子,食指、中指圈成杯口形状,以便一根小木棍儿快速从两个尖头之间抽出时发出的音量最大发挥,替代了吆喝。那意思就是“叫唤人们来剃头”,省了许多麻烦。

刚上班那会儿,班里有一师傅常念叨他曾做过剃头匠,一聊才知道经常到我们家周围转悠,我打小儿这头时不时地由他整呐。到年根儿,我常求他再剃一下,甭说,就是比街上剃的舒服,捶捶背、捏捏肩——顺带脚儿的事儿。工余时间,听他白活儿哪行里的趣事儿,挺逗。“剃头的不打唤头——没想(响)了”,“剃头的砸挑子——不给头儿干了”,“剃头的徒弟——从头儿学起”, 剃头的骂街——头儿着地儿”;逗得我们几个小徒工净傻笑了。

从师父嘴里知道:老北京剃头匠要掌握十多档手艺那,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统称为“整容行儿的文武行当”。手艺精的师傅,正骨、按摩也是很在行呢。行行出状元、行行也有祖师爷。这“扫苗”行供奉的是罗祖师,相传是因伺候患头疮的雍正爷有功,而修成正果,羽化在白云观。估计现在美发师未必去拜了,也未必知道。

老行当,现在留下的就是念想儿了。老人们怀念那时候:叫上串巷的剃头挑子,大柳树底下,边听戏匣子边享受,刮头去火、刮脸听蹭磨刀的声音都那么舒服自在。加上你的其他要求,筋骨松了、眼睛明了、大脑清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从“头”做起。

文军/文

2009·1·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