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该怎么开展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 吞书

 吕其谦 2018-01-08

2018/1/8第15期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文章导读

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社区矫正的概念、特征、发展脉络,促使我们对社区矫正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第二章介绍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五章以方法分类,介绍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常使用的方法,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第六章讨论了在实务中会出现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和阻碍向目标迈进。本期书籍解读人:吕志业。

来看完整版

一:书籍简介 


这本书属于民政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丛书,较有特色的地方有四处:


  • 一国内外的社区矫正历史梳理得很好;

  • 二是详细讲解了两个开展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和焦点解决治疗)

  • 三是在实务中会出现的关键问题;

  • 四是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技巧。


其他的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在此略过不复述,但是并非不精彩,仍然值得仔细研读和学习。


二:特色在哪里


1.历史渊源


外: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惩罚模式,其理念源于19世纪末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学者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道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注重对犯罪人员的改造、完善而不是报复,刑罚的目的是将社会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员再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国外社区矫正的方式主要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等。与国外的情况相比,我国现行刑罚体制中还没有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积极效果。


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己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国内:过去,我国没有使用社区矫正的名称。但是,我国的刑罚制度中,包含了社区矫正的有关内容,例如,管制、缓刑、假释等。不过,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做法在制度上、力度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扩大适用社区矫正措施,强化社区矫正的执行,包括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通过多种形式,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弃恶从善;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就业、生活、心理及维权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总之,运用社区矫正对于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是有益的。



2.焦点解决治疗


焦点解决治疗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后现代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治疗理论。后现代心理治疗的基本假设是“人只能为自己建构真实”。焦点解决治疗属短期疗法。


其中焦点解决取向思考的重点有如下:


  • 将焦点放在对“期待”的描述上

  • 经常将焦点放在“问题比较不严重的时候”

  • 发现促使前述“例外经验”发生的因素

  • 建立目标

  • 制订行动方案

  • 注意事情的改变


焦点解决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不一样的思考习惯。


焦点解决取向思考和问题取向最大不同在于:重视正向思考的益处,鼓励个人带着正向的放大镜去发现事件中的正向意义,中断对问题原因的探索,转而寻找、创造解决问题的信息和资源。


焦点解决取向思考强调:不执着于找问题的原因,致力于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正向思考的习惯,关注例外经验;发掘个人的资源与力量,探寻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动;从小的步开始,重视小的改变。


“无效求变,有效继续”是焦点解决模式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说如果这种方法无效,就换别的方法;如果原来的方法有效,那么就继续使这种方法。



3.实务中的关键问题


服务对象出现退步时,社会工作者保持冷静。


这时,可以请服务对象描述退步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询问who、what、where、when、how的等细节,尽可能了解服务对象对退步的看法和感受。此外,留意服务对象已经发生的微小的改变或成功。

   

矫正服务没有进展时,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遵循服务对象的脚步,而不是遵循自己的意志。

   

危机与紧急事件,社工应该询问简单问题。


许多旁观者会因为太过震惊,而忘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上一次吃饭是什么时候?”“你需要喝一杯水吗?”“你现在在哪里?”“你现在和谁在一起?'等。这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回到当下的现实情境。通常,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危机时,要第一时间考虑到基本、短期、具体的解决措施。

   

如何善用单一一次的会谈。


强调服务对象想要的结果,给他们一段时间安静地思考,有助于服务对象将自己最关注的问题讲出来。


被强制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


社工应先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人特点,如兴趣、能力、成功经验等,成功打开话题,先了解服务对象本人。



4.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技巧。


社区矫正人员通常有两个思维特点:认知紊乱、心理压力沉重。


认知紊乱:


社区矫正对象往往对好的事物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不良社会现象却很敏感且容易接受,所以其认知紊乱就成为必然。


心理压力沉重:


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与常人不同,往往心理压力大,负荷沉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


  • 一是就业难度大,即使有一定文化、有技能,也可能因为受过惩处不能被录用。

  • 二是家庭关系紧张,离过婚的难以再婚,未结婚的难找对象,无职业的增加家庭负担,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 三是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及不公正的待遇。

  • 四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即社会上违法犯罪人员对社区矫正服务对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作为社会工作者,应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以便其能分地表达与生俱来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不断地使服务对象增强自我价值感。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把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刻板印象强加于人们所拥有的某种特质上,以自身的偏见来了解矫正对象。



测试1:刻板印象和个别化

    

请思考一下当你在碰到下面类型的服务对象时最初的印象和假设,这些服务对象在你的实务工作中可能会经常遇到。请写下最初的印象和假设,然后界定哪些对以下拥有独特个性的人而言是真实的,哪些是你的刻板印象。


  • 1.一个16岁,贩卖毒品的男孩。

  • 2.一个18岁,最近一周刚刚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的男青年。

  • 3.一个犯了赌博罪的女老板。

  • 4.一个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的青年卖淫者。

    

当你写下你最初的影响和假设时,请自查你的印象是从哪里来反映了怎样的价值类型。当我们的价值观与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相似时,我们比较容易无条件地接受服务对象;然而,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与服务对象的价值体系完全不同,那么无条件接纳服务对象就会非常困难。

   

测试2:将服务对象的行为和服务对象本人区别开来


思考你对服务对象以下行为的反应,然后对限制你无条件地接纳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加以界定和识别。

       

  • 1.一个吸毒的爸爸,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家暴。

  • 2.一个25岁的单亲妈妈,喂食6个月大的孩子安眠药。

  • 3.一个62岁的老人性侵12岁的小学生。

   

当遇到异常反感的服务对象时,我们首先要将个人和他们的行为区别开来。通过把人和行为区别开来,你就能在尊重服务对象本人的同时批判其行为。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建议转介。



三:作者思考


关于历史渊源:我为什么会将国外的一段罗列出来呢?其实,我在思考,西方国家是有宗教信仰的,而且很多行为动机的渊源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人民底蕴也是有信仰的,网上不也是传中国人没有信仰吗?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社工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话,内心至少有一个解救他人的信念,才容易坚持走下去。


关于测试游戏:可能这些小测试,对部分社工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我有点小小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在开展通用的社工活动的时候,能否会冷静判断一个居民,而不是轻易下决定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