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解决模式:一种毋须过深介入他人内心的治疗模式...

 快乐英平 2017-03-29
  文/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符春花【整理转载:时英平】

  任何人向别人表达最深层的自己,即是这个“别人”是非常亲近的人,都是需要勇气的,它相当于赤裸裸的将自己展现人前。为了准确分析事情背后的原因,社会工作者无法避免需要去探索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可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花了大量时间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揪出事件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后,反而掉进了服务对象的思维陷阱中,纠结于过去的原因,久久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不是所有案件都只有一种解决模式,而焦点解决模式,它便是一种毋须过深介入他人内心的治疗模式,它不是很在乎事情的起因,它在乎的是如何解决。

  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健身,在一次健身房会员日上,与坐在隔壁原本并不相熟的女士小张攀谈起来。小张说很想学游泳,但又不敢学。出于职业思维,当时我的大脑里马上跳出“系统脱敏”以及“满贯疗法”。后来又想,她为什么不敢游泳呢?恐惧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呢?跟其继续聊下去,发现原来是因为小时候目睹妈妈被水冲走而离世,所以对水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到治疗者向当事人表明对其内心世界的了解,当当事人意识到由意识来指挥生活方式,而非潜意识时才算是痊愈,但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小张并非我的服务对象。我后来一直在思考,是不是一定要深究原因,是不是解决了过去的事情才能帮助当事人呢?此时不必深究原因的焦点解决模式引起了我的兴趣。

  再后来,我对焦点解决模式有了一次实质的运用。在一次瑜伽课上认识了一名男学员小杰,他说很压抑,所以来练练瑜伽。得知我是社工之后,有一天,他找到我帮忙。小杰从开始就不停地向我抱怨他的女朋友,说她懒惰、自私、爱慕虚荣。我并不急于解决他的问题,谈话中我没有打断他,因为如果我走的太前,话题引领得太快,我就跟他不在一个频道上,他可能会产生一种我想粗糙解决问题的感觉。小杰从女朋友开始将家庭成员说了个遍,在这一大段的谈话中,我大概可以判断小杰属于抱怨者类型的服务对象,他清楚自身情绪压抑的原因,他知道问题所在,但是不愿意改变,只希望别人改变。这时如果我过于纠结于原因,那么我们的谈话可能会陷入鸡生蛋或者蛋生鸡的怪圈。所以我决定“贴”着他的话题走,并且用他的语言方式与他交谈,引领着他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并向他抛出问题:“你希望我能帮助你什么呢”?这句话是强调服务对象有责任解决他的事情,社工只是作为一个协助者的角色,社工相信他有能力解决问题,他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而解决事情的办法就隐藏在他的生活经历中。那么社工的任务就是通过谈话技巧调出他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复制用于类似的事件中。

  焦点解决模式谈话是有策略的。一开始工作者必需听当事人讲述他的问题,然后要判断当事人属于什么类型,是消费者、参观者还是抱怨者?他有什么优势?有哪些资源?期待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目标等。

  焦点解决模式有13种基本技巧,治疗过程大概分为五段:问题描述-目标设置-探索例外-治疗反馈-评估进步。简单地说,焦点解决模式的治疗过程好比一次“自助旅行”,当事人决定起点和终点,而社工负责提供可供选择的路线方案,好比是坐船呢还是坐飞机呢,同时还负责旅途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