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国家宝藏》中的一门书翰卷说起……

 海航润泽馆 2018-01-09

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辽宁省博物馆专题向大家介绍了辽博的三件镇馆之宝: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辽博貌似是这季《国家宝藏》的九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拿出两件书画藏品的博物馆。这主要是因为辽宁省博物馆几乎可以称为在大陆,除了故宫博物院之外,古代书画名家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

这次咱就从辽博收藏的一门书翰卷说起,辽博收藏的著名书画国宝,除了这次拿出来的一门书翰卷、宋摹《洛神赋图》卷外,还有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曹娥诔辞》、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卷、唐怀素论书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等一系列的传世法书。

唐 怀素 论书贴 (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孙过庭 草书千字文(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博收藏的历代书画名作其实大部分是当初溥仪带到东北的,每一件国宝背后都以一段颠沛流离的坎坷故事,以后有机会的话,会给大家慢慢讲。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摹一门书翰卷又称万岁通天帖,是在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由于武则天求索,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了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后武则天令人摹写后将原本赐还,摹本被称为《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后经过历代辗转,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约为原卷的五分之一。

王方庆在献出一门书翰卷的时候就说过:“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由此可见,在武则天时期,存世流传的王羲之真迹已是少之又少。这主要的原因之就是因为王羲之有一位著名的脑残粉——唐太宗李世民。

南薰殿旧藏唐太宗画像 局部,应为明人所绘,现藏台北故宫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颇爱书画,尤爱王羲之的书法。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下令整理御府钟会、王羲之等人的法书真迹得1510卷。后又千方百计征集名作,对王羲之书法的搜求更是不遗余力。而据徐浩记载,内府中钟繇、张芝、张旭、大小王等书法多至400卷,汉、魏、晋等杂迹300卷。也就是说,当时存世的汉、魏、南北朝书法真迹基本都被唐太宗搜集到了内府。

唐太宗行书温泉铭碑刻唐拓本。

拓本原藏敦煌藏经洞,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温泉铭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

唐太宗行书深得右军法,雍容遒丽,笔法生动,写此铭时,已到晚年,故而书法圆熟流利,浑然天成。

在唐太宗过世后,由于过于钟爱王羲之的兰亭序,指明要兰亭序陪葬。但是在五代时梁国人温韬在任耀州节度使期间,趁战乱,疯狂盗掘唐朝皇室陵墓,关中地区大小皇陵无一幸免,据《新五代史》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因为当代皇陵之中,只有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没有被唐末农民起义军和温韬挖开,于是有人幻想当初高宗李治并没有把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给唐太宗陪葬,而是用摹本代替了,真正的兰亭序真迹可能在乾陵,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这其中就包括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

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但更多的,这只是美好的期望罢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有可能的结局,或许是在被温韬从乾陵掘出后淹没于五代的战火之中,亦或者是被唐末的农名起义焚毁在那个美轮美奂的繁华长安城里,变成历史长河里的一束浪花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