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胃”也能有健身梦,谁说减肥非要“吃草”

 梦飞翔nt68k4uu 2018-01-09

“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健身?”全民健身热情高涨的今天,这一“金句”反映着饮食作为健身“神助攻”的重要性。人们想吃饱固然不难,但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就不那么简单了。

那么,配合运动健身的餐饮怎样吃才科学?时下流行的“吃草”“代餐”、水煮鸡胸肉、蛋白粉……是否成为普遍标准?

吃惯了水煮鱼、毛血旺、咕噜肉的“中国胃”们,科学饮食该如何跟上、更新“升级”,进而成为全民健身的“神辅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人发胖都怪自己有一个“中国胃”。

“不要怪我体重减不下来,实在好吃的不忍辜负”。“吃货”们一边频频去网红餐馆“拔草”,一边却为自己有些丰满的体型发愁,“虽然我也曾经尝试‘减肥餐’,但我的‘中国胃’实在受不了那些菜谱,往往不到半个月就作罢。”

其实中餐和健身并不矛盾,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总量控制、原材料的搭配选择。低油低盐不代表必然能减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是重要指标。碳水含糖比较高,假如长期低油低盐,可一天吃二十桶饼干,还是会发胖。

也有人认为,主食吃得太多,是国人目前饮食习惯的一个误区。

这跟长期以来的历史因素形成的习惯有关,总感觉一顿饭要吃很多主食才会饱。但通过米饭、馒头等主食带来的“饱”是短时间内使血糖含量增高,饥饿感降低,但“不抗饿”,而高蛋白食物等则不会,因此在饮食习惯上应该逐渐做一些调整。

中国的五谷杂粮种类丰富,这些是很健康的食物,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够减少毒素吸收,降低血糖,增加饱腹感,促进胃肠蠕动等。

汉堡、可乐、薯条等,碳水化合物含量确实很大,但中国也有这样的食物,比如肉夹馍就是典型。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西方的差异,而是要看食物本身情况,避免进入饮食的误区,不能违背人体对食物的基本需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刻意的改变是不行的,关键是习惯的调整。

作为普通人来说,健身和美食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方面。而对于专业运动员,一日里的多餐,是职业性的一部分。

运动员的饮食在日常训练与大赛及备战期间有所不同。平时,菜品种类丰富,限制较少,而备战大赛或“连续作战”后,或“清淡”调整或“高能”大补,饮食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

健身美食不可辜负,科学膳食习惯是关键。

2016年10月,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事业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全方位布局国家营养发展未来。

专家表示,健身与美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业余”还是“职业”,对此都要有科学知识,需要“升级”的既有意识也有习惯。

健身本身是追求健康的,不能违背饮食需求。人如果饿了会有“负反馈”,反而加剧“多吃”。少吃要看怎么吃,应想办法增加饱腹感。

对于现在流行的“专治”各种“饿”的“代餐”,专家分析道,“代餐”含有大量五谷杂粮,引起富含膳食纤维故能增加人的饱腹感,并提供人体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三大物质,从营养学的角度是能满足人体需求的。

“如果有毅力,可以一直吃,能够达到营养价值。”专家分析。但同时,营养应该遵循“多样化”的原则。“代餐”再能饱腹,也是“代”,做不到“多样”。

“多样”什么样?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国人应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这是“代”所无法达到的。

国人自古信奉“民以食为天”,现代人从饮食习惯上来说,确实需要培养低油低盐的习惯。但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必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只吃水煮食物。中国人毕竟有‘中国胃’,而中餐有丰富多彩的样式,成天水煮菜和肉,没有必要。

业内人士认为,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在提高,这也“倒逼”饮食习惯的提升。例如,餐饮业在适应更加健康的饮食要求的同时,也主动引导社会升级“中国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