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氓》的备课资料(转载)

 老刘tdrhg 2018-01-09

 

美丽的思维之花——记一次课堂的发现与探讨

 

高一语文组   陈晓淑

 

    向来的公开课,总免不了多准备几天,心里既担心自己的课堂设计不满意,又担心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理想,在上课之前,我总算把思路理出来了,《氓》这课,就抓两个重点——女主人公的鲜明形象与悲剧原因。

 

   因为是第二课时,在前一节课我已经把诗经的手法和课文字词做了疏通。我先让他们整理出故事的情节。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理解本文的大概事件,即一个女子被丈夫所抛弃的这样一个事情。但尚不能很完整地把文章的情节整理出来。比如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导致很多同学不明白这个女主人公最终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她最终被休回家,有人认为她最终觉得算了(亦已焉哉),就忍耐着和变心的丈夫生活下去,还有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她最终去自杀了。”……班级响起了七嘴八舌的讨论声和窃窃笑声。

 

   真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看法,这并不在预设之内。按原来的思路讲吧,这些问题就只能抛掷一边了,我想想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于是我调整了上课思路,决定先突破最后一段,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借机引导他们讨论。

 

我先让他们自行讨论几分钟,然后请同学发言。居然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了!认为女主人公会忍耐下去的同学举了文中的几句话为例:“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以及文末的“亦已焉哉”,认为这个女子对氓是痴心一片,而自己也难以完全摆脱这段感情,于是对氓在婚后的变心,只能用她的忍耐力维持这段婚姻,他们认为文中也没有提到氓有休妻的字眼,而且在当时社会女子是不可能想到“离婚”的。

 

在几个同学的互相补充下,这个观点的同学回答得有理有据,但很快就招来另一些同学的反驳:

 

“当时的女子不可能离婚,但可以离开啊。”

 

“这个女子在前文的描写段落中虽然对氓痴心一片,但她敢于自作主张,和氓约定婚期,说明她是一个思想比较前卫的女子,敢作敢为。所以这样的女子就有可能在氓变心后离开他。”

 

我想这个同学已经懂得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了,于是就及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证据论证他们的观点。接着又有一些同学补充论述了这方观点,他们找出了“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语句,表明这个女主人公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因爱生恨,她最终离开了氓。这几个同学的回答博得了阵阵掌声,看来大家对这个观点是比较认同的。我就此和同学们一起小结了这个女主人公的形象:热情、温柔、有主见、刚烈、敢爱敢恨……

 

这时,刚才认为女主人公会去自杀的这个同学又向其他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女主人公离开氓会怎么办?回娘家,还是自杀?有其他出路吗?”

 

 “对啊,她该去哪?”

 

“一般女子被休都是回娘家的。”

 

“不行,你没看‘兄弟不知,硒其笑矣’她一定不肯忍受兄弟的讥笑的。”

 

在这里,我赞许地点点头,表扬这个同学善于捕捉文中的句子,又补充了古代的风俗心理,女子出嫁后没有得到夫家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否则会被看不起。就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回家后“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哦,原来这样啊。”学生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我一边引导他们从文本中找依据,一边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有依据!文末有一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估计这女子很绝望地准备投江了!”

 

“哈哈……哈哈”同学大笑。

 

我没想到他找出了这句话,刚好可以借此再巩固一下“兴”的手法。我微笑地问大家:“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暗示这女子将要去投江吗?”

 

“不是,这是说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同学很善于利用课下的注解,我随即问到:“这在《诗经》中属于什么手法的运用?”

 

“噢——对哦——是兴——”

 

呵呵,那个同学也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但他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她一定会去自杀!因为她走投无路,又悲痛欲绝,所以应该会去自杀。”

 

“为什么你会认为她走投无路?”我反问了一句。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女主人公没有工作,就养不活自己。他的全部人生幸福都寄托在氓上,而他却变心了,让女主人公很绝望,于是就会自杀,因为他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听完这个同学的解释,班级其他同学发出了笑声。但也有个别同学附和表示认同。

 

我很佩服他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借此我顺带发挥,追问了一句:“你们说从男女的平等角度上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

 

“男尊女卑的社会!”

 

……

 

“没错,中国几千年来都一直是男权社会。由母系进入父系之后,女性的地位就低于男性,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让很多女性都没有个人谋生的方式,没有经济来源,就只能依附于男性,一旦男子变心,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女性一定要经济独立。”……

 

大部分同学都点头言是,有几个女生还义愤填膺,颇有点女权主义。

 

我看大家对这个话题的热情很高,就顺带推荐他们在课后去比较阅读《诗经》中另一首也很出名的弃妇诗《邶风·谷风》

 

而对于这个“女主人公离开后该怎么办”的问题,大家都莫衷一是,我想这是没有答案的,一堂课也在同学激烈的讨论声中接近了尾声,我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还可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想象。

 

这节课虽然把我的预设的思路打乱了,也没有得出最终大家都认同的答案,但其实答案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女主人公的鲜明形象和悲剧原因,感受到了阅读过程中发现与讨论的欣喜,感受到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诗经  氓》教学三巧

 

 广州外国语学校    刘晓武 

 

一巧:拟改一个标题

 

许多人把《氓》当作一首叙事诗来读,品读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此诗,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个伤怀的故事。但若只是问学生读到了一个什么故事,则显得较为简单。为此,笔者将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设计为:重新拟改标题。众所周知,《诗经》大多篇章均选取首句或首句中的起始词语、关键词语作为标题,它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标题。拟改标题的过程就是整体感知故事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视角对故事进行切割、整理和概括。

 

【教学片断一】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细心读完后为本首诗拟改一个标题,并思考一下拟改的理由。

 

(学生静静地阅读,拟改标题)

 

生(1):我拟改的标题是“沉迷”,我觉得这个女子完全沉迷在情感世界里了。

 

生(2):我借用流行歌曲的歌名拟为“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对女主人公来说,过去的都不再来了。

 

生(3):我用刘若英的歌名“后来”作为标题,后来怎么样,只有回忆了啊!故事的后来都是哀怨。

 

生(4):我拟改的标题是“桑叶的心事”,那个女子就是一片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桑叶啊,而她又满腹心事。

 

    师:同学们拟的很精彩!有的选用动词,有的借用流行文化元素,有的用比拟的手法。老师拟改的标题是“一个女子的回望”“一声叹息”“淇水幽幽……”,我读这首诗似乎是在读一个女子的回忆,她还在不停地回望,依然沉浸在昨天的故事里。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古代女子不幸的婚姻遭遇,传达了她的爱与恨。

 

拟标题的过程,既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课堂上,这一环节精彩纷呈,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之后,教师出示自己拟改的标题,然后与学生拟改的标题叠放一起,相映成趣。学生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交融在一起,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对话”。

 

二巧:体验多维情感

 

     人的情感非常复杂,《氓》这首诗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也是复杂的。这里有哀怨,有痛苦,但也有甜蜜,有快乐。我们更多的只关注女子的哀怨,把情感视为单一性的存在,这样做并不符合文学欣赏的特点,而往往忽略了文学的美,割裂文学的魂。教这首诗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女主人公情感的复杂性,侧耳聆听《诗经》原始而纯朴的歌唱,深度体验先民真实而独特的情怀。

 

【教学片断二】

 

1.把握基调:怨

 

师:同学们从哪些诗句读出了女主人公的“哀怨”?

 

(学生静静地阅读,思考)

 

生(1):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读出了女子的辛酸,一个“暴”字,写出这个男子前后态度的变化,展示“氓”的丑陋一面,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女子曾经的苦痛。

 

生(2):我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读出了她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楚,兄弟不来安慰,话语中却夹杂嘲讽,女子真是伤心到极点,而这都是由于氓的负心造成的。

 

生(3):这一节连用六个“矣”字,每读一个“矣”,就能感受到一份哀伤!

 

师:是啊,你真用心,看到诗歌一节里一连串运用了六个语气词。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矣”字呢?

 

生(3):应该是强调吧,六个“矣”字如同六声叹息,每个“矣”字都含有伤心、哀怨。

 

师:请你读一读,力争把六个“矣”字的情味读出来。

 

生(3)声情并茂地诵读。(其他同学默默感受)

 

师:你读的真好!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那位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诗歌就需要读出一个“情”字。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4):我感受很深的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从中可以体会到那位女子再苦再累也不抱怨,再多的付出也心甘情愿,她只为心中的“爱”啊!

 

生(5):“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也许是过度劳累让她美貌不在。遗憾的是,她付出了辛劳、青春、梦想,换来的却是一纸休书,一腔悔恨。

 

师:哦,你谈的这种手法在“诗经六义”里常称做“比兴”。

 

生(6):我从“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中感受到异样的悲凉。她当初只想白头偕老,哪知现在是如此凄惨。

 

师:是啊!在《诗经·邶风·击鼓》里有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位女子想的就是那么简单与纯粹,不在乎富贵,不在乎荣华,只要能和他平安到老。如今孤身一人,人老珠黄,还在念叨当初的誓言,还在回想曾经的热恋。何其沉痛!一份“怨”情溢于言表。

 

生(7):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中更是显出极度的无奈。一切都无法挽回,徒留这声声叹息。

 

师:请你来翻译一下“亦已焉哉”。

 

生(7):也就是“算了吧”。

 

师:我的翻译是“算了吧,算了吧,算了吧——”,是啊,怨情夹杂太多无奈!

 

2.还原图景:想象与诵读

 

师:这首诗仅仅有哀怨吗?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思考)

 

生(8):这首诗不仅仅有哀怨,还有恋爱时的痴迷、甜蜜与快乐。

 

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说说。

 

生(9):第二章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痴情女子,她多少次登上那破旧的城墙,终日守望而不见那人,相思的泪水像潺潺小溪不断流淌。

 

生(10):我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感受到了女子的痴情。她那么大胆,那么热烈,毫无顾忌地与男子确定了婚期,可见当时她对婚姻怀有多大的期许。

 

生(11):还有“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这位女子仿佛见到“氓”的身影,飞奔而去,快乐得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此时,满肚子的话语想一股脑儿地倒出——多么甜蜜与幸福!

 

师:诗歌品赏还要补充一下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景。

 

(学生闭目想象)

 

师:再请你们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

 

3. 深度思考:矛盾情感的调和

 

师:这位女子到底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沉默,思考)

 

生(12):我以为她的内心世界很复杂,很矛盾。

 

生(13):怨恨的同时还有温馨,痛苦的同时还有甜蜜。

 

师:是啊!这首诗是在写一个女子的回望,一直在回望,望得很辛苦,但就是忘不了一份情。即使是痛苦,但还带有一点温馨和甜蜜。其实,前面写得越温馨、越甜蜜,里面的哀痛就愈增加几分。可是,女主人公又不自觉的用恋爱时的温馨与甜蜜来缓解今日的疼痛!感情的滋味,谁又能说得那么清楚呢?

 

师:诗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已经超越了诗中所叙述的历史上的某一件具体事实,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感情世界,感受着人类普遍的情感经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就是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影响着,文学作品时常让我们泪流满面。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诗歌的魅力就在反复品赏中得以显现,诗中的情感在反复吟诵中得以体味。

 

三巧:探究双重性格

 

【教学片断三】

 

师:老师在研读中发现,本首诗在不同的选本中标注的标点符号是不同的。

 

(屏幕投影)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古代汉语》)通篇一共有六个感叹号。 

 

2.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2》)通篇一共有四个感叹号。

 

3.《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里的《卫风 氓》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

 

4.粤教版语文教材《氓》在结尾“亦已焉哉!”中使用了一个感叹号。

 

师:你们认同哪一种标注?请试着把标点的情味读出来。

 

生(1):我认同六个感叹号的标点。因为这样更能表现女子的坚强与刚毅,把女子对那个负心男子的怨恨充分表达出来。(生读)

 

生(2):我认同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的语段。这样能显示她的软弱与无助,诗歌仿佛是一个女子在默默诉说,默默追忆。(生读)

 

生(3):我认可有四个感叹号的语段。它可以表现女子由柔弱转变为刚强的过程。一个女子经历了如此大的打击之后而变得坚强。(生读)

 

师: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一处标点,就是一种情感,代表的也是一个女子的性格。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粤教版教材和《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里的标注,因为它更能表现中国古代女子的情感特质,就如《论语》里所说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的语段。(教师诵读结尾)

 

师:让我们把自己放进诗歌里去,自由地诵读,再次体悟女主人公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吧!

 

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呢?底色当然是善良、勤劳、忠贞、率真的。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是坚强的,还是软弱的?其实很难说清,理解也可多元。人生的遭遇,可能让一个人由坚强变为脆弱,也可能由脆弱变为坚强。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继续思考探究的空间,而不是满足于某一种答案。

 

教学反思

 

教师的精心设计是课堂富有成效的重要保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学习意义的获得,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巧妙的设计更应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标题的拟定、一种情意的深究、一处标点的探讨,也许就是教学的契机,成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与能力的生成点。

 

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实现此目标,则意味着教师要深入思考语文本质,深入了解学情,深入研读文本。教师应着力从文本出发,通过精巧的设计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深入思考,让他们领略读书的真味!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不无担忧的说:“近年来,语文教学功利性、实利性愈演愈强。缺少的是在课程标准关照下师生间的安逸、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语文教师要还学生一个安静的课堂,为他们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当然,如果这节课容量更大一些,课堂更开放一些,学生收获就会更多。

 

 

《氓》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人:李玉山

 

时 间:2005年8月18日

 

地 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二2班

 

 

第一课时

 

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

 

(沉默片刻,一生怯怯地)

 

生1: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2: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3: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办法,必须得学。

 

(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发展”的需要。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恐怕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做到善于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好像已经读过课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

 

(生读约3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生4: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zǎ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

 

生5: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师:不错!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10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沉默)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生1: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1: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看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6: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7: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有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8: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生笑)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你(生2)来!

 

生2: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你(生9)来。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很简洁。婚前一般叫(生答:恋爱),哈,恋爱,哪几节是恋爱?

 

生9:前两节。

 

师:回家呢?

 

生9:最后一节。

 

师: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吗?(生答:同意)

 

生10: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生11: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

 

师:很多!你说的是诗句不理解还是内容上不理解?

 

生11:都有,内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师:这要怪我了,我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

 

生11: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11: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那么多的注解,注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几倍,要充分利用。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

 

(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就是该你们自己读。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有两个要求: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生读约12分钟)

 

师: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给我递了纸条。我念一下:“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门口见,我请你吃快餐。”(生大笑)是请我的吗?不过现在我们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做一次先锋?

 

生6:我喜欢前两节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6: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看不见就哭。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12: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13: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14: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6: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14: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14: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14: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14:(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15:“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16: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16: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生: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17: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

 

生17: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18: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生18: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起来你动脑子了。我也不怎么明白。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举个例子: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想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19: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生9: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20: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20: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师:谁来?(无人应,指生20)你说说。

 

生20:“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2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9:我记得你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22: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的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就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9: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师:还有么?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生:(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生3:痛苦。

 

生23:怨恨。

 

生24:冷静

 

师: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生9所说的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生9: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又止)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在回家途中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她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到家后可能出现的局面。行不行?

 

师:你说行不行呢?

 

生9:我说不好。

 

师:大家分析一下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沉默)

 

生22: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车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这样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23:老师,是不是《诗经》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师: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生24:“乘彼垝垣”的“垝”课下有两种解释,考试时怎么办?

 

师:你给我出了个难题。你想怎么答?

 

生24:都行吧。

 

师:都可以。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解释为通“危”更好,高,这个词你们应学过:“危楼高百尺,(生:手可摘星辰)。”姑娘为了看到恋人的影子,抛下女孩家的文静与娇羞,登上高高的城墙远眺,多么痴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25:您刚才说是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

 

师:谢谢你的批评。理解为多年,“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是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25: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生26:“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独?

 

师:你用了一不规范的简称。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还可以结合《质量检测》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学会怎么读了: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氓》教学设计      王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