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怀古迹(其三)

 老刘tdrhg 2018-01-09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学习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是诗人杜甫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朗读 :

 

四、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王昭君。

师:那么,此诗中点明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词语?——诗眼

生:怨恨。

师: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生:群山万壑赴荆门。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生思考)

师:这里的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气势?

生:惊天动地,非常雄壮。

师:那么,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谁?

生:昭君。

师:所以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衬托昭君的。

师:对了,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在这里那雄伟的山川已经是昭君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了,诗人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6。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谁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统治者的昏庸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8。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9。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作者仅仅是写昭君对元帝的怨恨吗?

生:不是,他是借昭君的事来抒怀。

师:抒什么怀?昭君有着满腹的怨恨,而诗人呢?

生:也有满腹的怨恨。

师:诗人的怨恨是什么?

 ……

师:不错,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师总结: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此在鉴赏这一类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今天,我们透过这一节课的分析,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要有三个步骤:一、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三、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板书 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异国---- ----有志难展----

借 古 伤 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