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余毒有多深?大唐帝国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镇

 hzq114 2018-01-09

文|时间の凝固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听闻唐军击败安史叛军,安史叛军最后一位首领史朝义兵败自缢的消息之后创作的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第一句。

不过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但安史之乱的余毒并没有肃清。原来投降的安史叛军继续占据着河北之地,成为唐王朝一个挥之不去的顽疾。这些安史叛军都是些什么人,为何在降唐之后仍能叫板中央?

安史悍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年之内,大唐两京陷落,玄宗皇帝被迫流亡蜀地。安史叛军能够如此迅速地攻占两京,除了有手下15万的强兵,更有多名悍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和薛嵩。

田承嗣出身于卢龙的军人世家,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武练兵。曾在唐朝与奚族、契丹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升任左清道府率、武卫将军。张忠志,又名李宝臣,是内附唐朝的奚族。从小便学习骑马射箭,其骑射技艺非常高超。

在一次侦查敌对游民民族的行动中,张忠志遇到敌人的骑兵临危不乱,亲自拉弓射箭射杀6人,随后担任了安禄山的射生官,后被安禄山收为养子。李怀仙是内附唐朝的契丹人,与张忠志一样擅长骑射,是安禄山的副将。薛嵩更是将门之后,其祖父便是唐朝名将薛仁贵。薛嵩自小便喜欢舞刀弄枪,不喜欢读书,其膂力过人,而且擅长骑射。

(薛嵩,薛仁贵之孙,曾参加安史叛军,薛刚反唐中薛刚的原型)

此四人在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之时,陆续归附安史叛军。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田承嗣与张忠志担任安史叛军的先锋,领军攻陷河洛。安禄山特别欣赏田承嗣的才干,让田承嗣镇守颍川。之后田承嗣又率军攻陷南阳,并将镇守南阳的唐山南节度使追到襄阳。

史思明掌权之后,田承嗣依旧受重用,在759年第二次担任叛军先锋,攻克被唐军收复的洛阳。李怀仙也曾参与过安史叛军进攻河洛的战役,史朝义统领安史叛军期间,李怀仙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替史朝义平定了幽州内部的动乱。薛嵩在安史叛军中屡建战功,被任命为邺郡节度使。

降唐割据

随着唐朝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反攻,原先丢失的长安、洛阳两京相继被收复,唐朝与安史叛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加上安史叛军的高层互相残杀,更加削弱了安史叛军的力量。宝应元年(762年)冬,唐军联合回纥军收复被叛军占据的河阳,史朝义兵败北逃。此时明眼人都能看出安史叛军败局已定。手握重兵的安史叛将们当然不愿意陪着史朝义等叛军首领人陪葬,开始盘算着向唐朝投降的事宜。

就在唐军收复河阳后的第二个月,即宝应元年十一月,叛军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洛、邢四州,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易五州向唐军投降。到了第二年正月,为史朝义镇守田承嗣,欺骗史朝义让其出走幽州后,带着史朝义家属一百多口向唐军投降。无奈的史朝义逃去投奔李怀仙,此时的李怀仙也已经投降唐朝。史朝义于是被迫率领几百名骑兵准备投靠契丹和奚人,但还没逃到契丹和奚人的地盘,就被李怀仙的追兵赶上。走投无路的史朝义最终只好自缢,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正式结束。

虽然安史之乱平定,但唐朝并没有稳定下来。西边的吐蕃在唐军蠢蠢欲动,准备在唐军主力在东部平叛之时策划东侵,平定安史之路的功臣仆固怀恩也拥兵自重。唐朝又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对于刚刚投降的而又手握重兵安史叛将,只好采取怀柔政策。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唐朝中央以“厌苦兵革,敬冀无事”为指导方针,对投降的河北安史叛将予册封: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领相、卫、邢、洺、贝五州;张忠志被封为成德节度使,领恒、赵、深、定、易、冀六州;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从此令大唐头疼百年的河朔藩镇形成。

虽然田承嗣、薛嵩、张忠志和李怀仙四人表面臣服于唐朝,但实际上与大唐朝廷离心离德。唐王朝也无法直接指挥他们四人。安史之乱平定后,掌控河北的田承嗣、薛嵩、张忠志和李怀仙四人非但不裁剪军队,还积极地招募平明以及边境少数民族充入军队。其中田承嗣更是拥兵十万,还组织一支人数多达一万人且直属于自己精锐军队——牙兵。

河北四镇的税收基本上都不上交唐朝中央。这四镇内部的人事任免,将帅更替,唐朝都无法插手。整个河北就犹如一个独立的王国一般。大历八年,相卫节度使薛嵩病逝,田承嗣趁机派兵攻占了原先薛嵩统领的地盘。至此,河朔四镇变为河朔三镇。

大唐顽疾

为了制约这些与中央离心离德又手握重兵的河北三镇,唐朝在中原内陆宣武、武宁河阳的藩镇,从此大唐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藩镇中最令人头疼的便是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河朔三镇。唐德宗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病逝,其子李惟岳自己继任节度使之位,并要求唐朝中央给予承认。

唐德宗想要借此抑制藩镇,不承认李惟岳。随后李惟岳联合魏博镇田悦、淄川镇李纳和山南东道梁崇义发动叛乱,这便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四镇之乱”。虽然此次叛乱以李惟岳兵败被杀而告终,但河朔三镇并没有被唐朝收回。之后博镇田悦、淄川镇李纳又与卢龙镇的朱滔,成德镇的王武俊联手反抗中央。为了镇压叛乱,唐德宗调泾原镇兵前往平叛,由此引出了德宗年间最大的叛乱——泾原兵变。虽然最终叛乱被平定,但唐德宗锐气大减,赦免了河朔三镇的叛军。

泾原兵变后,唐朝中央对于河朔三镇基本采取姑息的态度。河朔三镇时而自己互相内战兼并,时而又联合起来反抗中央,搞的唐朝后期的政局动荡不安。一直到唐朝灭亡,河朔三镇都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

参考文献: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樊文礼:《试论唐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