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NUH)儿科医生 高峥 来源|医艺会狮 虽然新加坡全国超过一半的门诊量都集中在政府诊疗所(Polyclinic)和私立诊所,但polyclinic下午5点准时关门谢客,运营儿科急诊(或24小时儿科门诊)的私立医院也寥寥无几,所以公立医院的儿科急诊就承担了绝大多数儿科急症、外伤的诊疗。虽然每家公立医院理论上都接受儿科急症,但24小时不打烊且有儿科专科医生(而不是急诊科或全科医生)当值的儿科急诊,其实在全国范围内其实只有KKH和NUH两家。 (竹脚妇幼医院KK Hospital,图片来自网络) KKH位置靠近市中心,便捷的交通辐射全岛,又是妇儿专科医院名声在外,所以儿科急诊接待量那也绝对是当之无愧,门庭若市。用宋丹丹老师的话说,那可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好意思锣鼓和鞭炮好像还真没有,但哭闹的娃已经快把房顶掀翻,看来也用不着锣鼓和鞭炮了。)这生意能好到什么程度呢?在傍晚到深夜这个病人最集中的时段,儿科急诊普通病例(生命体征稳定、不需要紧急处理)的平均等候时间可以达到4小时以上,比起上文中国内的情况,恐怕也绝对只多不少了! (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图片来自网络) 我所在的NUH则偏居一隅,主要覆盖新加坡西部居民区,急诊接待量总不及KKH的一半,所以就诊的等候时间也相应短一些,在病人最多时平均在2-3小时。在这里的儿科急诊工作,只论行医环境、医患关系而言固然要比国内的同行轻松不少,因为患者大多数可以理解医护的出发点和配合我们的工作流程,即便对就诊体验有所不满,也基本能控制情绪,不会当场乱来。但就儿科急诊的疾病谱和挑战性而言,其实和国内的同行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下面就以“问答”的形式带大家探秘NUH的儿科急诊。 【有问有答】 Q1: “急诊”要等候4个小时?那应该叫“慢诊”才对!等这么久万一孩子病情出危险谁负责? A1: 虽说“来的都是客”,但急诊病人进门时就进入了医院的分诊(triage)系统:按照英式的标准,急诊病人根据病情紧急程度分为P1,P2,P3三级。最重的P1病人一般生命体征不稳定、心率或气道有问题、需要紧急复苏抢救,医生会第一时间诊治;其次的P2级别病人一般为生命体征稳定但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哮喘中重度发作、高热惊厥后(大多数还没到医院就已经不抽了)、较严重但不会危及生命的外伤等,医生一般会在15分钟内到场诊治;绝大多数病人都属于最低级别的P3:也就是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所有P3病人按照先来后到,逐一诊治。这一体系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医疗安全。 这张照片是我凌晨00:30拍的,在儿科急诊等候区的显要位置会看到这么一个大屏幕,上面写的是“见到医生的预计等候时间:1小时!”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我们不会按照号码顺序挨个叫号,病得越重越先看。如果您感到不适请告诉我们的护士,谢谢您的耐心合作”。如果病人在(漫长的)等候过程中病情真的发生变化,只要您告诉护士,护士一般会再次测量生命体征,如果的确有P1或P2的指征,也会帮您升级插队(Up-triage)。 从这张午夜过后儿科急诊候诊区照片(相当于国内急诊的“走廊”)可以看出来,虽然等候时间是1小时,但候诊的家长们基本还比较淡定,大多数都在看手机。可不是么?这里有椅子(不用自带小板凳),有空调、电视,旁边有饮水机和杂志。护士又刚刚给娃测过了生命体征还算稳定,护士如果发现有高烧的娃也会先把退烧药给用上。既来之则安之,也只好等了。(咦,说好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呢?) Q2: 在国内急诊看病,坐下不到三分钟就给打发了,我的病情还没讲完呢医生处方都开好了,根本没机会问医生问题。你们这儿每个患者看多久? A2: 根据病情复杂程度,一般在15-30分钟(包括问病史、查体、解释病情及开药)。 Q3: 新加坡儿科急诊有没有“医闹”?怎样保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A3: 说个我亲眼所见的例子:一个家长喝酒后在儿科急诊情绪失控,对护士无故大喊大叫,后来他被大灰狼……不,是保安兄弟,给带走了。至于敢动手施暴的,我还没亲眼见过。 Q4: 如果医生真的发生误诊漏诊或医疗事故,病人又不能当场闹,那该找谁说理去? A4: 每个公立医院都设有医疗投诉的专门渠道,包括邮件、电话、办公室接待等多重渠道。每个投诉的病例都必须由所在科室做出正面书面回应(尽管有时会折腾好几个月)。常见的处理结果包括医生受到口头、书面甚至更严重的警告、医院/科室向患者回应道歉信、医院免去相应诊疗费,等等。 Q5: 你们会在留观室给孩子打吊瓶(输液)吗? A5: 儿科急诊专门的“留观”床位很少,如果病情不稳定需要治疗观察一段时间(例如1-3个小时),一般会占用P2区域的床位,如果需要隔夜观察或者输液治疗,则会半夜收治住院(只要有床位)。只有极个别情况下(例如病情严重必须静脉输液治疗但刚好没床位),才会在急诊一边等待床位一边打吊瓶。 Q6: 急诊看一次病得花多少钱? A6: 单次诊费100-120新币左右,包含基本检查费和药费。这个诊费比普通儿科门诊贵1倍以上,比政府诊疗所要贵3倍。但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可以用医保(Medisave)支付。 Q7: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在新加坡叫救护车要多少钱? A7: 如果被救援人员认定为情况的确紧急需要紧急治疗,则分文不取;如果被认定为情况不紧急不需要救护车,则单次收费200多新币。嗯,比出租车贵一点(但一般会有政府补助和医保报销,所以实际支付没这么多)。总之,救护车是宝贵的公共资源,这样的定价标准也是为了让您没事儿别瞎叫,真有需要了也别犹豫。欢迎拨打995。 Q8: 什么情况下你会在儿科急诊“谈人生”? A8: 给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抽血或做有创操作时:有时为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我会故意挑起话题,问孩子在哪个学校/幼儿园上学?最喜欢哪门功课或者哪个老师?或者课外活动(CCA)都参加什么啊?圣诞节会去哪里度假……运气好的话,孩子一边展望美好的假期,我也就把操作做完了。 Q9: 举个例子? A9: 上个月某天在儿科急诊看了一个从中国来新加坡读小学的小男孩,两周前刚在中国做了个小手术,现在碰巧发现手术伤口有点小小的问题,妈妈带他来看急诊。 【伤口处理开始了,在没有打麻药完全清醒的情况下……】 我问小男孩:你的理想是做什么工作呀? 男孩说:工资高的! 我问他:那医生和律师工资不低,你想当哪个? 他说:我太粗心了,而且还晕血,当医生肯定不行……(妈妈赶忙表扬他很有自知之明啊!) 我又问他:“律师呢?” 他说:那一定得背很多东西,我估计也不行…… 我问他:那你想当什么呢? 他思考了好半天说:厨师吧! 他妈妈赶忙劝他放弃:“厨师也很辛苦对不对?有那么多油烟,还有被油烫到的危险! ” 小男孩说:没关系,我会全身带好护具的…… Q10: 那你也会给小孩开刀吗? A10: 我既没有这个行医资质,也不会这门手艺。但我们会在急诊做伤口缝合、打石膏等简单的操作。做手术是小儿外科的职责范畴。但这些需要开刀的小孩往往首先就诊于儿科急诊。如果碰到可以的外科病例(如疑似阑尾炎、肠扭转、鞘膜积液等),我们会叫小儿外科医生来会诊,提出诊疗意见。如果确诊是外科疾病,再被外科医生拉去“开刀”。 Q11: 什么,还有专门的“小儿外科”医生?分得这么细? A11: 对,术业有专攻嘛。除此之外还分小儿心脏科、小儿呼吸科、小儿消化科、小儿神经科、小儿肾脏科、小儿内分泌科、小儿血液科、小儿风湿科、小儿感染科、小儿心理科……总之成人有啥科,小儿基本也配备齐全(哦,除了不孕不育科)。 Q12: 您对在新加坡有可能带孩子看儿科急诊的中国家长们有何建议? A12: 问得好!我个人的建议包括: 1). 见医生之前您和家人先梳理一下孩子的病情(1-4个小时的候诊时间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妨通过回想或查阅短信、电话、微信的聊天记录等,理清楚孩子哪天开始发烧、哪天看过医生或开了什么药,哪天开始出现新的症状;如果近期有出境,尽量清楚地回想日期(查阅机票等)。家长最好也回想一下孩子既往的生病情况、食物和药物过敏史等(尤其是没有出生在新加坡的孩子)。 2). 带上宝宝的健康手册(HealthBooklet)、身份证明,和已经吃的药。 3). 提前把想要问医生的问题整理好记录下来,以免看诊过后又回去问。 4). 如果病情不轻,不妨带上孩子和家长的衣物和洗漱用品,以备需要住院。例如,尿不湿、毯子、奶瓶、奶粉、安抚奶嘴、玩偶等。 5). 您带孩子就诊前不妨礼貌地询问“可否由讲华语(Mandarin)的医生来接诊?” 如果值班医生中有华人医生,一般都会满足这样的要求。这个要求也许会难免带来一点点等候时间的延长,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