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医生纷纷逃亡,留守同仁苦苦撑场

 渐近故乡时 2015-05-25

和我一样选择留守的同仁们:让我们彼此互道珍重,互祝平安吧!虽然,在别人眼里,我们只是一棵草,但在家人心中却是一片天。我们一旦倒下,他们将心何以为安?家何以谓家?


作者:四川省公路局医院儿科 罗涛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清晨六点,睁开眼,打开微信,一段话便跃入眼帘:“今晚这是第几次了?前脚出产房,后脚又进病房。天都快亮了,头还没挨过枕头。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啊?”这是一位值班儿科医生在诉说。她以前是我的同事,现在在一家三甲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工作。“辛苦了,再过二十年就熬出头了”。我很快将安慰送给了她。“你都要靠岸了,不是还在熬吗?”她的一句抢白立刻让我无言以对。是啊,我能比她轻松多少?回首行医生涯,我从孩子们口中的姐姐变成阿姨,再变成婆婆,一路走来,几多欢笑,几多辛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疗环境相对宽松,儿科医生流失不多,就诊患儿相对分散。当然出诊、会诊、收治病人也辛苦,但不辛酸,有时候还挺有成就感。进入本世纪,由于社会变迁,儿科风险高、高强度,低报酬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儿科医生为了自保,频频跳槽。曾经有3名优秀的儿科主治医师对我说:“太累了,逃命吧!”“孩子们倒是挺可爱的,可他们的家长太可怕了!惹不起,还躲不起?”“我已经为患儿献了青春,不能献终身,更不能献子孙了”。许多一级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甚至部分二级公立医院都取消了儿科。可供孩子们就诊的医疗机构日渐减少。患儿便向还在运转的儿科蜂拥而至。如今的家长对孩子又呵护有加,只要家长感觉不正常(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真的不正常),就会心急火燎地寻医问药。而且非专家门诊和急诊不看。这可苦了我们这些留守的同仁了。急诊急不起来,专家门诊专不起来。不少轻症的孩子占据了住院床位甚至抢救病房。曾经有位住院医生在一天内连续收治了快20个病人后,实在撑不住了,哭着要立马辞职;有位主治医生值班时向我哭诉:“这么累,我坚持不下来了,还不如跳楼,一了百了。”有两位女医生孕期由于劳累过度,再加上医疗纠纷,连惊带吓,以致流产。一位医生夜班还未下班,就接到儿子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她7岁的孩子上午未上学。孩子父亲是外科医生,正好和她同一天值夜班,让孩子一人独自住在出租房里。还好,最后在游戏厅里寻到了孩子。虽然,安全警报解除,但孩子的教育却成了母亲的心头之痛。“不干了。我这样辛辛苦苦地为别人的孩子服务,却差点毁了自己的孩子,值吗?”有的医生生病,利用短暂休息时间挂吊瓶,上班了,药还未滴完,也得拔掉液体。因为人手不够啊,一个萝卜,要管好几个坑呢!科主任只好把男医生当铁人使唤,女医生当男人使用。留守同仁们常感叹:“儿科医生慌愈演愈烈,将来谁出诊,谁上夜班?”


  我休息时手机从不敢离身,午夜铃声常将我从睡梦中惊醒。那么多年来,从未享受过公休假,节假日和周末连一半都休不上,家人聚会早就习惯了我的缺席。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我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过了青春岁月,仓促地到了知天命之年。


  这两年只上专家门诊。虽然没有午夜惊魂,但劳动强度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早晨出门天上还挂着星星,因为我得提前到诊断室,除充分准备物品,保证网络、打印设备不出一点吡漏外,还得为可能的复诊病人思考进一步的诊疗措施。晚上到家,月亮都露脸了。因为就诊病人实在太多,很难准点下班。如果回家时夕阳还在,邻居就会很惊讶:”罗医生,你今天没上班哇?”。


  上班一点开电脑,密密麻麻的候诊病人让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点都不敢懈怠。接诊病人时只有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才不致留下遗憾。因此,除了工作来电,其他电话只好置若罔闻。因要向N个家长交待病情,要回答他们的N个问题,我老是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因怕上厕所耽误时间,哪怕嗓眼冒火,也不敢多喝水。因用餐时间有限,且常不能准点,抽屉里常备着干粮,只好将就解饥,讲究营养完全是奢望;因长时间坐诊,静脉曲张、坠积性水肿、腰肩及颈部疼痛日渐加重,有时站立和弯腰都困难。面对病人的加号要求我只能以摆手拒绝,因为我不能浪费时间,更要保存有限的体力以接诊正焦急等待的患儿。遇到胡搅蛮缠的家长,我也难受,也委屈,可一看到他们那可怜的孩子,我只好忍辱负重。因为我的使命是救孩子,而不是教育家长。家长无理,可孩子无辜。下班回家,疲惫不堪,瘫在沙发上就昏昏欲睡,有时连晚饭也不想吃;电视成了摆设,走亲访友更是免谈。我常常有种挣扎的感觉。


  本是医学系毕业,当初却因院长一句话“你那么喜欢逗孩子,不当儿科医生可惜了!”我就此踏上了儿科这条船。上船容易下船难啊!看到有的同事跳槽去奶粉公司、医药保健行业、保险公司、体检公司、医学杂志社,甚至做全职太太,我也难免动心。但最终因为实在割舍不下那些孩子,割舍不下为此逝去的青春年华,我就只好这样苦苦地支撑着,默默地坚守着。路再难也得硬着头皮走下去!


  和我一样选择留守的同仁们:让我们彼此互道珍重,互祝平安吧!虽然,在别人眼里,我们只是一棵草,但在家人心中却是一片天。我们一旦倒下,他们将心何以为安?家何以谓家?因此,尽可能地劳逸结合吧,拒绝疲劳过度。想方设法地苦中作乐吧,不要再为奇葩家长所扰。


  尊敬的家长们、 可爱的孩子们请原谅我们吧!我们只能限号了。接诊病人可不像卖东西那么简单,这是需要时间和动脑筋的。而人的体力和精力有限,超过了极限,我们会被压垮的。如果你们嫌候诊时间长,再肆意辱骂,甚至施以拳脚,我们能承受得住吗?我们也是血肉之躯,我们也有亲人,他们都还在家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平安回家呢!再说,超负荷的工作,难保医疗质量,候诊时间太长,会耽误病情,这是对你们不负责。因为儿科医生短缺,请你们不要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了,要使急诊医生们真正能全力以赴地抢救危急重症病人,专家门诊能名副其实地解决疑难杂症,真正需住院的病人能有床可住。因为我们要接诊众多的患儿,请你们多为其他患儿着想,让医生能公正地把时间分配给每位患儿。在我们眼里,孩子都是天使,都应一视同仁。因此,请理解我们:坐诊医生不是家庭医生,不是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他要接诊络绎不绝的患儿,他交代孩子病情不可能重复再三,对孩子的检查结果只能讲重点,对孩子的喂养只能言简意赅,他是在为你孩子治病,不可能系统地对你进行科普知识培训,更不能像教医学生那样,教你如何查体、读检查报告,如何诊断、治疗疾病。后面还有患儿在痛苦地等着呢!医生诊治病人需要思考,请不要打岔。医术不是巫术,它是科学,讲究事实求是。我们只能对我们的服务承诺,不可能对疗效承诺。况且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孩子又不能准确地表诉。因此,“观察”是我们的口头禅,“保证”是我们的忌语。儿童是生长发育的个体,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免疫系统不完善,又缺乏自我保护、保健能力,难免不生病。我们诊治的是本次疾病,不可能保证他们以后不再患同样的疾病。


  虽然,儿科医生稀有而不珍贵,也请你们不要让我们这些坚守者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儿科医生纷纷逃亡,将来谁为你们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