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年幼时,一些习惯和动作就有可能伤到宝宝的骨骼,家长一定要注意。 来源|南京儿童医院 内容支持|南京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治医师 王儒法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厦,骨骼就要像钢筋支撑着全身。宝宝出生后,骨骼逐渐变粗变长,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25岁才能完成。所以,当宝宝年幼时,一些习惯和动作就有可能伤到宝宝的骨骼,家长一定要注意。 拉胳膊转圈 2-5岁宝宝,肘关节处环状韧带松弛,如果家长经常纵向拉孩子胳膊绕圈圈,易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保姆肘”、“牵拉肘”。 脱位后,宝宝可能因疼痛哭闹不止,膀子也不愿上抬。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由骨科医生帮助复位。 抛接、荡秋千 肱骨髁上是上臂骨头最薄弱的地方,家长抛接孩子或荡秋千,万一跌落,或造成肱骨髁上骨折,这也是5-7岁小朋友最常见的骨折。 摔伤后,如果孩子肘关节肿胀,肘关节不愿意活动,就可能是出现了骨折。家长可用围巾绕过孩子的脖子进行简单悬吊胳膊后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前去医院途中的二次损伤。 抱太早、抱姿不对 一般来说,宝宝1个月偶尔会抬头,3-4个月可独立抬头。家长抱的太早会影响宝宝颈椎发育。此外,有些家长长期只用一侧胳膊抱孩子,易造成宝宝头歪,这就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姿势性斜颈。 建议家长 1、不要太早抱孩子,3个月以前最好托着脖子抱; 2、抱宝宝时左右胳膊交替为宜。 太早学坐、学走路 宝宝大运动发育时间段:
有些家长希望宝宝早点学坐、学走,这反而会影响宝宝正常的发育规律,导致宝宝抬头及坐姿不稳、走路不平衡、内八字、外翻足等问题。 建议家长 咨询儿童保健科医生,遵循发育规律,合理练习运动发育。 绑腿 儿童膝内翻和膝外翻是最常见的下肢畸形,俗称“O形腿”和“X形腿”。 有的家长会使用“绑腿”的土办法,试图纠正宝宝的小腿畸形。这不仅会干预宝宝正常的自我矫正,还会让宝宝产生不适感。 其实,有些情况的轻微畸形是无需治疗的。一般在新生儿和婴儿期,存在轻度膝内翻是正常的。 无需治疗的轻微畸形
(如果随诊过程中畸形加重,可采用下肢支具矫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