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几点建议

 清心730 2018-01-09
在我国当今现代医学为主流的大背景下,传统中医药学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医疗行业的附属品,导致全国各地的中医院均有向综合性医院发展的趋势。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员,很多已转为西医,或者,转行从事他业。中医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生,刚上临床,由于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要面对坐冷板凳的尴尬,由于他们平时病人少,经验与技术得不到提高,加上收入也低,故不得不改行从事西医工作,成为不中不西一族。这种现状导致真正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员逐年减少。就我市而言,同样面临着中医药人才匮乏问题。近年来,我市一批老中医的退休,在中医药队伍中,中医临床资深专家越来越少,高层次人才总量匮乏、继承与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中青年中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培养,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不改变当前现状,我市中医药队伍将后继乏人,极大阻碍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
    一、尽快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转变中医药管理模式
    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8〕73号)的精神,市政府要加大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适时调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制订适合义乌市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意见和方法措施。为切实落实好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促进我市中医药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保障我市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议在义乌市卫生计生委员会内设置中医药工作管理办公室,由一名副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党的中医药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依法管理我市中医药工作。制订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对中医药人员和中医、中西医结合机构执业资格的认定,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进行管理和指导,制订我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负责我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学科技成果鉴定,组织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组织中药研究开发和老中医经验的整理继承工作。规划指导我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负责中医事业经费及专项经费的管理审核、中医机构的设置审批、发展规划及基建项目;组织或协助医疗单位、中医学术团体做好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中医药行业监督执法工作;主导我市中医药文化宣传与传播工作等。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提升管理能力,使我市中医药各项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促使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二、加快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义乌市中医院在建新院的规模以及临床医疗、科研、教学高标准定位的要求,市政府要大力支持市中医院建设工作,推进与相关中医药大学的战略性合作,尽早完成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签约,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术、科研、教学等优质资源,大力培育我市本土中医药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二、三级中医药人才梯队,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快培养,到2020年,建立起一批结构合理,层级分明的高素质中医人才队伍。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我市基层医疗单位的中医药人才尤其缺乏,而中医药服务优势在基层更能得到发挥,所以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义乌市中医质控中心主导下,卫生进修学校与市中医院要承担起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责任。 力争在3~5年时间, 使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人员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训,大幅度提高他们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实现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继续开展师带徒工作。历史经验证明,师带徒是一种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有效的人才培育途径。近年来,我市已经在师带徒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到2013年,我市首届名中医已经完成第一批徒弟的带教任务,有一批年轻中医师学成出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出色,收到可喜的成效。但是,长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形成,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人才的培养。建议政府尽快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促进和鼓励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优秀青年医生,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培养,一方面能提高青年中医生的医疗水平,二可以整理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使名老中医的经验发扬光大。
    三、重视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打造
    义乌市中医学会在2009年以前,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该学术团体工作比较松散,学术活动开展的很少,缺乏凝聚力,吸引力,由于历史原因,该团体2009年以后就停止活动,而且在民政部门已经自动注销。所以,现在义乌市范围内无一家中医学术团体存在,义乌5、6百名中医药专业人员及更多的民间中医药爱好者,缺乏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没有学术交流,没有思想碰撞,没有临床与学术的对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接不了底气,极大地阻碍我市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创新与提升,对我市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明显的消极作用。因此,通过搭建一个经常性、制度化的中医学术与文化交流平台,改善我市中医药学术与文化发展的自身环境,改变中医药学科割裂的、封闭性的价值取向,促进我市中医药人员之间的学术沟通和联系,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建议市政府积极主动支持我市中医药学术平台的打造,打破利益藩篱,鼓励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特别要鼓励中医民间学术团体的发展,在政策及资金方面予以扶持,引导我市中医药学术社团健康良性发展。
    四、恢复传统中药饮片剂型在院内临制工作
    中药制剂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医在制剂技术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一些制剂的技术至今还在沿用,如汤、膏、丸、散、丹、酊等不同剂型,临床应用广泛。但是,2005年,国家药监局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后,由于在制定这些管理文件时未充分考虑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医院中药制剂的实际应用,盲目照搬西医新药研发的国际标准与要求,条款要求过高,严重影响中医院内中药制剂的制作与研发,造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缺失,膏、丹、丸、散等治疗手段几乎在基层医院消失。使中医中药的“简便廉验”的优势无法发挥。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调研力度,加强同药监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调整现有政策,制定符合我市中医药发展实际的院内制剂审批制度,鼓励市中医医院及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挖掘、研制价廉物美的中药口服剂型。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减低以加工配制膏、丹、丸、散等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剂室建设验收标准,尤其是针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宽院内中药制剂申报与审批程序,对普通的膏、丹、丸、散、胶囊、栓、片、冲剂等传统中药制剂,免作药理、毒理等研究;二是建议对院内中药制剂适当收取加工费。应允许中医院的制剂室为患者小批量单独加工传统的中药制剂。也可借鉴历史上(宋代惠民局、和剂局)的成功制药经验,由政府出资创办中药制剂单位,缓解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难题,造福于广大患者。
    五、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和传播力度
    (一)进行中医药文化的“科普教育”
        成立我市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和机构,收集、整理、传播中医药民间故事、传说及四季防病健身的常识、经验;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中医整体调节、平衡阴阳气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等优势;宣传中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卓越疗效等,使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理解与认同。
    (二)建立更加广泛的中医药宣传渠道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在有影响的媒体上开辟中医药普及栏目或专题;在义乌城市网上建立中医药专版;定期举办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健康养生讲座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和成果巡展;宣传我市的“名院、名科、名医”,宣传具有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医疗、保健、食疗、药膳、人文等中医药文化,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充分调动群众看中医、吃中药的积极性,使中医药成为市民看病的首选。
    (三)加大丹溪养生文化的培育力度
    朱丹溪是我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家之一,世称“滋阴派”之祖,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中医学财富。丹溪从医30余年,在民间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奇,由于他的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深受世人尊敬,数百年来,人们建庙立寺,香火不断,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丹溪翁之公德世代相颂。改革开放后,为纪念丹溪,政府部门做了一些工作,如建造丹溪陵园,用“丹溪”命名路、桥、药店、酒厂、社区等,为丹溪文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下一步应对丹溪中医学文化的建设加大力度,不断丰富丹溪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弘扬〝丹溪〞文化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中医药强市。
    
    六、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
    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 建立对公立医院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评制度,保证公立医院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 
    七、注重发掘和保护民间中医中药独特的资源优势
    在民间还存在很多“原生态纯中医”。他们大部分没有文凭、学历,也没有职称和执业资格,这些人员的背景比较复杂,有一小部分是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但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人、教师、军人、祖传师徒等,但他们的确有“一技之长”,有的开中医诊所,有的在农村家庭,运用一技之长给百姓看病疗伤,解除痛苦,而且收费低廉。这部分“土郎中”姓“中”,而且是纯中医,他们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建议市政府应及早制定规范,加以引导,不能只设藩篱把他们拥有的“绝活”隔绝于中医药发展之外。特别是不能歧视民间中医师,对确有贡献和专长的民间医生要和在编公职医生一视同仁,如执业资格和职称等均应纳入正常职称晋升渠道,以此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八、注重培植和发展中药产业
      (一)发展我市中药材产业,是一条有效的富民产业之路。在我市农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在我市农田、山林丰富的乡镇,如被定位为义乌市后花园的赤岸镇,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种植生产基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中药企业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企业参加规范化种植认证。
     (二)在我市目前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引进和培育中药制药企业,不失为一项好的措施。鼓励企业广泛开展民间中医药(含青草药)、验方收集工作,开展名方、验方筛选评价研究与普及应用,开发现代中药制剂产品。重点扶持打造集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中药研究、生产、商贸、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支持中药制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九、打造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
    我市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丹溪医学作为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在祖国医药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朱丹溪不但在内伤杂病治疗上成就非凡,在中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明代的虞抟花溪医学,民国时期的陈无咎黄溪医学,对当时的医学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市政府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地域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加快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或引进民间资本,把养生健康产业通过公司化运作,打响丹溪养生文化品牌战略,可以整合旅游、养老资源,做大做强我市的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