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体会

 漾濞彜乡文学园 2018-01-09

  作者:杨登堂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会工作体会杨登堂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自一九八七年七月成立以来的工作始终抓住彝学文化这个课题,认真抓好彝学研究,成果卓著。我认为漾濞彝学会在彝族自治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围绕大理州彝学学会的学术研究活动,积极开展我县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在大理州彝学学会学术理论刊物《大理彝学研究》上我县彝学会员撰写的众多论文受到广泛好评,部分论文还被各类媒体刊发转载,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州彝学学会近年编辑出版的《大理民间故事》、《大理彝族研究资料》、《云南省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理彝族服饰画册》、《大理彝族服饰挂历》、《大理彝族民间民俗》系列丛书(6本)《南诏之历史贡献》系列丛书(3本)《大理彝魂》系列丛书(3卷)《魅力大理.彝族文化系列丛书》(3卷)、《彝族.南诏.土主》、《呓语三塔——本土彝族青年大理情怀写真》、《回首二十年》、《大理彝学》等书籍中,都有我县的大量图文资料收入,资料所刊载的我县作者上百篇文章和上千幅图片,全方位、多层次反映了我县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邮政通史》、《中国邮政谱牒》、中国邮政千家姓》等专著的征稿、编辑过程中,我县彝学学会提供了大量资料,作了大量支持配合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我县彝学学会学者们立足本土实际,深入研究我县彝族历史文化,取得了可喜成就,先后开展了“漾濞苍山崖画”的研究和“唐标铁柱”研究专题活动中,县彝学学会勇挑重担,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努力,“漾濞苍山古崖画”引起了学术界的重新认识,被专家誉为“苍洱文化之源”,我县会员撰写的《唐标铁柱在漾濞》等文章引起了各方重视,《云南日报》还开辟专栏,连续刊发了20多篇关于“唐标铁柱”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县召开“唐标铁柱研讨会,”国际著名历史学家、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林超民教授亲自主持会议,得出“唐标铁柱在漾濞竹林寺附近”的结论,解开了“唐标铁柱在哪里”这个千古之谜,提升了漾濞在云南历史文化领域的地位。很多会员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全县学术研究,参与和主持编写《话说漾濞》、《漾濞文史资料》、《漾濞彝学研究》、《石门关风物散记》、《漾濞书画精粹》等优秀作品,2015年向州彝学会报送了十二篇有价值的调研文章,其中左中美、崔绍武各一篇在州彝学会研讨会上交流、其余的在《大理彝学》上刊载。极大的丰富了漾濞的文化成果。
   (三)认真组织、抢救彝族毕摩文化遗产。根据省彝学会关于全省统一开展整理出版100部彝族毕摩经的安排,由漾濞彝学会牵头,完成《大理彝族毕摩经.西部卷》的整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彝学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抢救整理工作从最具有代表性的瓦厂乡蛇马村四么路村民小组时年85岁的左左尚祥老毕摩(已经去世)入手通过近3年的努力整理出55篇140多万字的毕摩经(漾濞2卷)其中丧葬经42篇,另外还有祭龙经、火把节密枯突经等13篇。漾濞彝族毕摩经是漾濞乃至大理州一笔宝贵的彝族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层次高、内涵深、体系完备、本土特色浓厚的特征,是一笔稀有的宝贵财富。以楚雄州彝学会为主的一百部毕摩经已经全部出版,第85、86卷为漾濞彝族毕摩经,成为全省重要的彝族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四)、2013年底编辑、出版了《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会刊》与《罗里密彝族传统婚俗纪实》画册。《会刊》虽然是内部发行、非正式出版物,但是这是漾濞彝学学会有史以来第一期会刊,是第四届首创。《彝婚画册》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从一个小小的彝族村庄的一场婚俗纪史反映了彝族人民经济、社会、教育、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少数民族歌舞、音乐、饮食等方面,从较低生活水平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迈进的反映。上述的彝学活动较好地宣传了漾濞彝县,扩大了漾濞彝族自治县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彝婚画册》获得州委宣传部文产办优秀作品奖、大理州2013年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等奖励。
   (五)、首创了漾濞彝族自治县彝族全民健身舞活动,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为契机,组织了彝族打歌队等民间体育健身活动,参加的民间团队有:苍山西镇白章村彝族打歌队;瓦厂村回龙寺打歌队;入鹤村打歌队;漾江镇双涧罗武人打歌队;鸡街乡大刀舞队;县城老干文艺队。还编辑了《七彩云南全民健身2014年漾濞彝族自治县彝族健身舞比赛》资料一册存底。
   (六)、收集整理了富恒白荞村的彝族丧葬文化,收集整理了彝族丧葬文化活动的基本素材。为今后弘扬民族文化积累资料。收集彝族寺庙文化活动,收集整理了瓦厂、龙谭、鸡街三乡的寺庙文化活动情况。掌握县内寺庙文化的的基本情况。
   (七)首次进行彝族人口占60%以上村寨调查遵照州彝学会的安排与《漾濞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彝族村寨调查的通知》即“漾政办电(2014)27号文件精神,漾濞彝学学会积极参加《大理彝族村寨》的调查,我们在2015年4月全面完成了调查任务,5月初,向州彝学会递交了调查文本,并在2015年8月出版了《漾濞彝族村寨》。我县村寨中彝族人口60%以上涉及苍山西镇、平坡顺濞、漾江等四镇和太平、富恒、瓦厂、龙潭、鸡街等五个乡,村民委员会33个,此书较系统的记载我县彝族人口占60%以上村寨的基本情况。
   (八)编纂出版了《漾濞彝学》《漾濞彝学》是我们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的内部刊物,此书收集了由县彝学会会员撰写的30多篇彝学研究方面的调研文章,收集了彝学会会员的部分诗歌、散文、小说、书法作品等,多层次、多渠道挖掘了彝族文化。2016年出版了《漾濞彝学研究》,本辑共收录了彝学会会员撰写的彝学调研文章十一篇,文学作品二十篇。
   (九)编纂出版了《腊罗巴岸拉哈木漾濞彝族牛歌》牛歌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耕作中总结出来的劳动号子,我们漾濞彝族自治县的彝族人们,长期生活在山区,世世代代都用耕牛耕田劳作,对耕牛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和创作了比较完整的牛曲,我们这次下大的精力,来抢救、挖掘面临失传的牛曲,使这重要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十)编纂出版了《漾濞彝族民间故事》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彝族民间文化,2016年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准备出版《漾濞彝族民间故事》一书,我们年初就着手对漾濞彝族民间故事进行了调查收集,现在基础调查已完成,此书收录了全县范围内彝族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一百一十八则,本书预计310页、22万字左右,
   (十一)打造漾濞县城彝族文化氛围漾濞是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为了突出县城彝族文化特色,在彝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县彝学会向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启用县四班子及县级各部门的双语用牌和打造县城的民族文化特色,县委、政府采纳了彝学会的建议,启用了各部门的双语用牌,改造完成了民族文化大楼、苍山西镇办公大楼、公安局办公大楼、县残联办公大楼以及县委政府所属部门办公用房的民族文化特色改造工程,改造了人和广场,提升了全县城的民族文化氛围。为创建民族特色旅游小县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认真打造漾濞富恒彝族“路路啧”“挝克白”打歌品牌漾濞富恒乡彝族“路路啧”“挝克白”打歌,具有彝族豪放、粗狂的特点,深受当地彝胞的喜爱,但这种打歌没有音乐伴奏没有曲调打起歌来比较单一,我们邀请州彝学会副会长杨培香、杨建英州歌舞团原团长、音乐专家杨育民舞蹈专家杨一忠等,深入富恒乡开展彝族“挝克白”“路路啧”打歌传承发展的调研,研究改进方案,杨建英副会长杨育民团长多次到富恒乡和有关人员研究,拟定了曲调,制作了毕摩鼓,统一了整齐有力的打歌舞步并培训了40人参加的文艺队伍,参加了县庆30年的展演,受得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好评。
   (十三)对全县阿毕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了培训为了进一步挖掘厚重的彝族文化传承,对全县毕摩人数进行了广泛调查,摸清底数,经调查和核实,全县初步澄清阿毕人数38人,并在火把节期间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全体阿毕参加了2015年县城火把节祭火仪式。安排和统一设计购买了漾濞毕摩服饰及用具。
   (十四)对全县彝族从事唢呐人员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唢呐在漾濞彝语中称“股属”汉语方言中叫“鼓吹”,唢呐吹奏人称为“鼓吹师傅、鼓吹手、鼓吹匠等。2015年,对全县的锁呐人员进行统计并进行集中培训。经调查表明,漾濞彝族自治县从事唢呐员133人,其中师傅41人,其中七十岁以上的有5人,徒弟92人。遍布全县五乡四镇。
   (十五)组织实施了征集苍漾彝人部落商标图案的活动为了提升漾濞旅游形象,宣传、推介苍漾彝人部落特色,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由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组织征集苍漾彝人部落商标图案。漾濞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文化灿烂,社会和谐,是一方文化厚重思想深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乐土,为旅游产业发展及行业提供品牌保障,便于消费者认牌购物,为创名牌打下基础。同时进一步保护我县民俗文化,结合漾濞“休闲度假后花园”的创建,进一步提升漾濞旅游形象,更好的宣传、推介漾濞旅游特色产品,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此次活动由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组织实施,从2016年5月13日开始,至8月底向社会征集己结束。已征集评选出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六名。
   (十六)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每年的县城火把节由县彝学会承办。县彝学会认真组织实施。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热烈、隆重、节俭、安全的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县委政府的好评。
   (十七)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和州彝学会交办的任务。在州彝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县彝学会组织了彝族“路路责”和“大刀舞”彝族打歌参加文艺展演,有县彝学会、瓦厂彝学小组两个单位和左志红等四个会员得到了州彝学会的表彰奖励。作为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会在任会长的我,我深切地体会到,我县彝学学会在历任会长、副会长、理事和广大会员的努力下,做了彝学会应该做的工作,彝学会不辱使命,代表全县彝族人民,认真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州彝学会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全县彝族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为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