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诗人的创作灵感,也常常是由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激发的。因此,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然要对事物的动静之态进行描写或表现,事物的动静之态,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如果能将事物的动态和静态配合起来描写或表现,就会更加生动活泼,如果能将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感,将动态的事物写出静感,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则妙趣无穷。 一、以静衬动,即在表现动态事物中,通过对静态的勾勒、点醒,反衬动态的气势,则别具风味。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二、以动衬静,即在表现动态事物中,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则又是一番景致。所谓以动写静,愈见其静。“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自然界中原本有动有静。一切物态都是静与动的统一:动里有静,静中有动。 例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侧重表现的是山给人以一种空寂清冷的感觉。第一句写“静”,空山廖无人迹,“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三、四句也是写“静”,只不过是以光亮反衬幽暗,以幽暗强化寂静。“但闻人语晌”一句写“动”,“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待到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平静,那种空寂感就更强烈了。 三、化静为动,即通过恰当的动词,写出静态事物的动态美。德国美学家莱辛的名著《拉奥孔》中关于“化美为媚”的论述:“诗在描绘物体美时赶上艺术,那就是化美为媚,媚是在动态中的美”,“在诗里,媚终于是媚,是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媚是飘来忽去的,一般说来,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回忆一种单纯的形状和色彩,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长江本是从天门山流过,诗歌却说天门山是长江把它从中间冲断冲开的;长江两岸是青山,是静的,李白却写成“两岸青山相对出”,把青山写成一对一对模特似地出现在大自然这个舞台上,来迎接从日边飞来的一片孤帆。整首诗都是写动态中的美,充满着流动,充满着生动,充满着动态的美。 清代高僧雪峤,隐居深山,曾有诗云:“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探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把“青山”写成比邻好友,写成动态的有情之物,使诗中描绘的寂寥孤独的生活充溢着盎然的生气。 在诗歌创作中,动静并不时截然分开的,往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映衬。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