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南塘山文光

 风吟楼 2018-01-10
3346432717@qq.com
↑关注




南塘山文光

文/彭妙艳



南塘山是位于揭东区霖磐镇中部的一个低丘,然而它有悠久的开发史、丰富的人文底蕴,是市区西部的一个“文化高地”。把发生于南塘山的若干重要史事连缀成篇,对于帮助年轻一代认识故园的昨天不无作用,故作斯篇。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964年5月、1973年1月、1975年1月和1976年8月,先后在南塘山发现、发掘了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些远古墓葬,可证南塘山是揭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一)南塘山北区浅穴土坑墓

1973年1月,在南塘山北坡(粮所一侧)60厘米深的地层中出土7组数量不等且排列有序的陶器,经清理是一处晚期新石器时代土坑墓。陶器有夹砂陶罐、黑色陶杯等,多为手捏慢轮修口,胎壁浑厚,外拍方格纹,火候较低。其大罐内套小罐的葬器摆放形式,在榕江流域中非常罕见。

(二)南塘山南坡墓区

最初发现南坡墓区是1964年夏天在这个地方开荒时。当时在一亩左右的范围内,毁掉了土坑墓一批,每座都有随葬器物2至5个不等。其中有大型陶罐1件,质地为灰褐式软陶,外拍方格纹,束颈翻唇环底,手制慢轮修口,器型特大——能装25公斤积土。清理时发现里面有1个盛着灰烬的夹砂黑陶碗。这种大罐套小件陶器的葬俗,与北区墓地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此大型的贮器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农业经济已占生活的主要地位。

1976年8月,在上述墓区东南侧,也就是霖磐中学围墙附近,出土了3组代表3座墓葬的随葬器物,出土了一些石戈、石锛和灰色陶罐。石戈有柳叶形、穿孔型两类,陶罐器型较大。根据穿孔石戈的出现,以及陶器多为大型的特色,说明这个遗存是新石器末期的墓葬。

南塘山遗址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这一地区就已有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了,它为这一区域的文明史开了个头。



二、马面陨石的发现

明万历九年(1581)秋天,有陨石坠于霖田都南塘山,落地成马面状。当地袁氏乡人拾得后,称得该石重6斤8两(市斤),送交县府。时揭阳知县为晋江举人潘维岳,据时人评价,他是一位“兼静寡欲,平易近人”的地方官。这位县令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专门写了文章述异。因此崇祯版的揭阳县志开始把马面陨石事件载诸志中,成为揭阳历史上的一件奇事。但是后来陨石的去向,就不得而知了。


三、九军起义

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九日,揭阳武生刘公显聚蓝田、霖田二都饥民起义,建四营于南塘山,因首领共有九姓,故号“九军”。尔后起义军转战潮州各地,攻城掠堡,地方震动。后与郑成功部队联合,力量更加强大,官府莫奈之何。顺治八年(1651)四月,刘公显潜入府城,意欲对总兵作策反工作,却为其害。五月六日被擒杀。数日后,清官兵会同乡勇数万人围剿九军根据地,继南塘山失守之后,鸳鸯寨也被围长达八月,最后因粮尽弹绝,九军守寨者自焚明志。长达十余年的九军起义终于彻底失败。



四、霖磐中学的创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南塘山上创办了霖磐初级中学,是揭阳县较早创办的中学之一。根据《潮汕袁氏族谱》记载,中学的创办,肇始于清宣统年间,当时霖磐都蛟龙局知名人士林曼林向霖田、磐溪两都士绅发出倡议,于两都交界之南塘山创办新式中学,得到几乎所有绅士的支持,遂选址南塘山麓始建校舍。后以好事多磨,拖延至当年才正式招生开学。


南塘山为揭阳文化发祥地之一,山下之南塘袁村,得其灵气,历来人才辈出。建国以来,就出产过袁明文、袁明河两位厅级干部,袁飞芳、袁奕强、袁五松、袁小伦、袁锡坤等大批处级干部。袁奕强、袁小伦等都有著作行世。

对于南塘山这一文化富矿进行发掘,对于袁氏文化的研究当有莫大帮助。本文只是打打边鼓,如此而已。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揭阳读书人



揭阳读书人

联系电话:0663-8619387

手机微信:136874543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