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你绝对想不到!许昌曾经有“架子车王国”的称号!

 许言君 2020-09-30


许昌解放前后,许昌的搬运工主要集中在各地的车站、码头、烟厂和商行附近,以许昌、漯河、周口三地最为集中,他们或肩扛,或手提,或用人力车搬运货物。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来为郡、州治所。1933 年,国民党政府设河南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仍为专员公署所在地。许昌物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建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密如织网的公路,还有多条通航的河道,因此从事搬运行业的人员较多。

1953 年的《许昌专区各县搬运业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到,当时许昌专区的搬运工有 6790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货物较多的许昌、漯河和周口。铁路沿线或者公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县城是搬运工较为集中的地方,比如以药材和瓷器著称的禹州、盛产烟叶的襄城和挨着铁路的长葛、临颍等地。20世纪60年代,南阳地区没有铁路,粮食、烟草、棉花的输出和煤、盐、工业品的输入都需要通过许南公路运达,且经许昌中转。漯河和周口是颍河漕运重地,当时皆为许昌专区管辖。旧时,周口镇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朱仙镇、周口镇、道口镇、社旗镇),颍河两岸码头遍布,房街相连,形成了东西长10 余公里的商业中心。

当时的搬运工有几个特点:没有固定的工资,每天干多少得多少;没有固定工时,有活儿时聚,没活儿时散;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车站、码头、商行,哪里有活儿就去哪里;流动性大,尤其是黄包车夫,整天在街头跑动,很分散,接触面也比较广。

不仅如此,搬运行业的人员构成也十分复杂。民国时期,脚行由把头控制,人员可谓三教九流,有破产的农民、无业的市民、小商贩、土匪、黑帮成员。许昌解放后,搬运行业同样鱼龙混杂,各种人群混迹其中,管理难度很大。

当时许昌专区各县、市都组织建立了搬运社或者搬运公司,许昌市搬运公司有 1000多名搬运工,主要负责市区的搬运业务,下辖 4 个搬运大队和 1 个搬运社。其中,第二大队主要负责许昌火车站的客车装卸搬运业务,第一、第三大队主要负责货车的装卸搬运任务,第四大队主要负责西关烟行的装包任务。市搬运公司下辖的搬运社是预备队,共 100 多人,主要负责市区的散活儿。

搬运需要交通工具,民国时期许昌的汽车较少,使用的搬运工具多为牛车、太平车、马车、独轮车,均为木制。自1930 年许昌出现汽车后,其他运输工具才有所改进,出现了有胶轮的架子车和汽马车。

民国时期的手推车有两种。一种是红车,中间起脊,左右两边放货物;另一种是平车,车身平正,货物放在中间,也称土牛或小车。这两种车都是木制独轮,载重 250 公斤左右。架子车又叫人力车或者吨车,为木制车架,双胶轮,人拉、畜拉皆可。

抗日战争时期,许昌始有架子车,车轮较大,为28 型大轮。架子车用的是胶轮,比手推车轻快,装货也多。当时,有一辆架子车是许多脚夫的梦想。

那时买一辆架子车,堪比现在买一辆小汽车!新中国成立后,架子车经过改良,很快得到普及。1959 年至 1972 年,禹州的煤矿需要将煤经许昌转运到豫东,许昌架子车数量激增,几乎每条公路都有成群结队拉煤的架子车。许昌因此有“架子车王国”之称。

平板车是人拉木制平板胶轮车,载重5 至10 吨,为城市运输大件货物的专用工具。用该车运输货物时,一般需要5 至 8 人合作,前拉后推,多在火车站或码头等地使用。

马车也是一种常见的货运工具,原为木制,民国时期改为胶轮,因此又被称为汽马车,1980 年后被淘汰。三轮车开始为人力 ,后改为机动车,并逐渐用于货物运输。

1952 年,许昌架子车工人许连生自制了自行车拖带的木制方斗车。这是许昌市最初的人力三轮车。该车为方斗和自行车结合而成,前为方斗,可乘坐,可装货,便于装卸,后为自行车驱动装置,由人蹬动,控制方向。该车风靡几十年,河南多地均有出现,20世纪末被淘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