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
(帛书本)
原文:
至虚,極也①;守情,表也②。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復也③。天物云云,各復归於其根,曰静④。静,是谓復命⑤。復命,常也。知常,明也⑥。不知常,妄。妄作,凶⑦。知常,容。容乃公⑧,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⑨,道乃久,沕身不殆⑩。
注释:
①
至虚,極也:“至”:到,达到。“虚”:虚心,弱化个人意志,达到第三章中说的“虚其心,实其腹”的境界。“極”:顶点,最高;特别,非常。《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極。”《孟子·梁惠王下》:“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诗·周颂·思文》:“莫非尔極。”《庄子·盗跖》:“子之罪大極重。”“至虚,極也”义即达到“虚其心”的程度,那是人的最高而非常的情怀了。
②
守情,表也:“守”:守候,保持,遵守,奉行。《书·尧典》:“五載一巡守。”《诗·小雅·十月》:“俾守我土。”《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情”:实情,情意,欲情。“表”:甲骨文形如毛朝外的衣服。此处义为外面的表面的现象。《说文》:“表,上衣也。”《庄子·让王》:“中绀而表素。”《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守情,表也。”义即持守情感,尊奉实情,放弃自我,那只是人的外部的表象而已,内心,谁能无我。
③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復也:“旁”:本义为在一边,一侧。又有广泛义。《玉篇》:“旁犹边也,侧也”《释名》:“在边曰旁。”《荀子·议兵》:“旁辟曲和之属为之化而公。”《书·说命下》:“旁招俊乂。”《荀子·性恶》:“杂能旁魄而无用。”“復”:去来,往复,重復,反复。《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韩非子·五蠹》:“冀復得兔。”《韩非子·难一》:“后必无復。”《左传·桓公十七年》:“復恶已甚矣。”“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復也”义即天下万事万物广泛地旁若无人地发生,往复运作,生生不息,我正是从这里观察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往复因果规律。
④
天物云云,各復归其根,曰静:“天物”即天下自然发生的事与物,包括人事。“云云”:繁盛众多,又如说“如此等等”。《吕氏春秋·圜道》:“云气西行,云云然。”《诗·齐风·敝笥》:“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孔子家语·好生》:“皆曰云云。”“天物云云,各復归其根,曰静”义即天下的事物虽然繁盛众多,熙攘往来,如此等等,但都得回复到其根本上来。比如一粒种子,一个人,轰轰烈烈,荣枯一生,终究得回到下一代的遗传上来。这就可以叫做静。
⑤
静,是谓復命:“静”:甲骨文形左为青,右如上下两只手争抢中间如虫样的东西,义有审时息争,其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说文》:“静,审也。”《逸周书·大匡》:“大匡用惠,施舍静众。”《诗·郑风·女曰鸡鸣》:“莫不静好。”《诗·大雅·既醉》:“笾豆静嘉。”“命”:甲骨文形上似向下的“口”,下似跪人。本义命令,差遣。天命观认为人事受上天的差遣,命令。《说文》:“命,使也。”《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静,是谓復命”义即静的状态就是回复到本源的状态,亦即恢复到完成天命的境界。
⑥
復命,常也,知常,明也:“常”:本质;永久的,固定的;规律,准则。《广雅》:“常,质也。”《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诗·大雅·文王》:“天命靡常。”《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庄子·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明”:甲骨文形一边似“日”,一边如月,或如窗户的“囧”。本义为阳光照进来。此处义清楚,明白;高明,明智。《说文》:“照也。”《战国策·魏策》:“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义即事物的依照“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回复到本来的状态的运动,就是事物的本质,就是发展的规律和常态。明了,知道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高明、英明、明智、贤明。
⑦
不知常,妄。妄作,凶:“妄”:不明理,荒唐,乱来。《说文》:“妄,乱也。”《广韵》:“妄,虚妄。”《增韵》:“诞也。”《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彼好专制而妄。”《论语·儒行》:“今之命儒也妄。”“不知常,妄。妄作,凶”义即不知道这个本质、规律,就是虚妄,不明理。而不明理,荒唐乱来,胡作非为,就凶险,就预示着灾祸。
⑧
知常,容。容乃公:“容”:甲骨文形如门洞之内一“口”字。本义容纳。又宽容,容忍。《说文》:“容,盛也。”《荀子·劝学》:“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韩非子·难三》:“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荀子·王霸》:“故百里之地,其等位爵服,足以容天下贤士也。”《荀子·荣辱》:“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瞻也。”“公”:甲骨文形上如“八”为“分”的本字,下如向上的“口”字。本义为分食。又公平正义,公道。《说文》:“公,平分也。”《墨子·尚贤上》:“举公义,辟私怨。”《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者谓公也。”“知常,容,容乃公”义即知道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顺应规律而容忍容纳天下万物的共同生存,因而才能公平公正地分配资源。
⑨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王”:甲骨文形如正面的立在地上的大人形,有的在上面加一横以示天,表明顶天立地。此处音读去声,义是为王作长,成为领头人。《说文》:“天下归往也。”《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天”:甲骨文形,下如正面垂手人形,头如方块或圆形或两横。本义为人头以上的空间。此处义主宰,主导。《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书·商书》:“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战国策·魏策》:“休祲降于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义即只有主持公平正义地分配,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头人,领导;也只有这样的头人、领导才能主宰,主导天下;只有这样的主宰、主导,才能符合求得之道理,方法和途径。
⑩
道乃久,沕身不殆:“沕”:帛书乙本作“没”,“沕”有潜藏,埋藏义,当同“没”一样指没有了。《广韵》:“潜藏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汉书·贾谊传》:“形气转续,变化而嬗,沕穆亡间,胡可胜言。”“殆”:危险,败亡。《说文》:“殆,危也。”《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韩非子·三守》:“三守不完,国危身殆。”《荀子·议兵》:“兵殆于垂沙。”《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道乃久,沕身不殆”义即这样的求得之道理,途径才能持久,直到没有了身体,就是说死了也没有危险、败亡。可见老子对此认识深刻,态度坚决,判断肯定。
今译:
对于求其得益,能达到“虚其心”而放得下、想得开的状态,那真是最高至极的了;说能守住情怀而不动声色,那大多也只是表面现象,说说而已。这就像万事万物在一旁毫无顾忌地照样发生发展一样,我正是以此考察其循环往复的。天下万事万物繁盛众多,纷繁复杂,以致对其有种种认识、说法,总之都是经过“生、长、化、收、藏”而又归于其各自的根本,完成自己的循环。这就叫“静”,“静”也就是回复自然规律的命令。完成循环,回归本根,回复命令,就是生存的规律,生命的常态。能知道这个规律和常态,就是明白而明智的了,那种不明白不明智就是虚妄,虚妄荒唐地谋求得益,近乎作伪的胡作非为的后果,就只有危险和失败了。能明白这个常态,按照这个规律行事的人,都有宽容之心,容忍之行;有了宽容、容忍,才能客观地公正、公平地寻求分配;有了正义的公平分配,才能为王作长,当头作领导;当头作了领导,才能作主宰,做主导;作主宰做主导,才能实现正当的求得之道理、途径;这样正当的道理、途径,才能长久,以致就是到人没了时也不会有危险而败亡。
杂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