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涣,蓟门人。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工文,十年名誉日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与王昌龄、高适、畅当忘形尔汝。尝共诣旗亭,有梨园名部继至,昌龄等曰:“我辈善诗名,未定甲乙。可观诸伶讴诗,以多者为优。”一伶唱昌龄二绝句,一唱适合一绝句。之涣曰:“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须臾,一佳妓唱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三人大笑。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诸伶竟不谕其故,拜月曰:“肉眼不识神仙。”三子从之酣醉终日。其狂放如此云。有诗传于今。
话说唐代开元年间,一个天寒微雪的冬日,有三位满腹才学却仕途困蹇的文人相邀来到酒亭,要借那杯中之物一浇胸中之块垒。他们便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 三人贳酒小酌,正觉郁闷,忽有梨园伶官十几人登楼会宴。三人心想:今儿真是赶巧了,没准儿能领略当今歌坛大腕的绰约风姿和柔美声韵呢。于是移席厅隅,拥着火炉,慢饮静观。果然,过了不大时候,就有四个妙龄歌女陆续上得楼来,个个衣着时髦,容颜妍丽,光彩照人。不一时,乐声响起,弦管悠扬,演奏的都是当时流行的名曲。 昌龄举起杯来说道:“二位兄台,我辈各擅诗名,难分伯仲。今日机会难得,何不借此一戏,比比我三人的高低?”二人说:“愿闻其详。”昌龄说:“我等静听诸伶所歌,唱到谁的诗作多,谁自然是我们中的佼佼者。”二人颔首而笑。 过了一会儿,一个歌女击着节拍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说:“听,唱了我的一首绝句。”伸手便在壁上画了一道。 接下来,另一个歌女款款而唱——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引手画壁说:“也唱了我一首绝句。” 又有一歌女柔声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昌龄一边引手画壁,一边说:“这是我的第二首了。” 看着二人喜形于色,王之涣不禁开口笑道:“适才几位名伶,也不过碌碌之辈罢了。所唱无非下里巴人,怎唱得了阳春白雪呢?”说着,手指众歌女中一位梳着双鬟发式、最漂亮而又最有风度的名伶道:“且待此女演唱,若非我诗,小弟终生不敢再与二兄争衡;若是我诗,二兄肯拜我为师否?”三人一边说笑,一边品酒助兴。 过了一阵子,那位双鬟发型的绝色歌女终于站起身来,只见她袅袅婷婷向前走了几步,从容而深情地唱起了婉转悠扬的曲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听此曲,三人不禁放声大笑。之涣朗声道:“两位吟长,我所言如何?”昌龄、高适连声说:“佩服!佩服!”于是三人一齐拊掌。 众歌女见三人言笑甚欢,上前询问原故。得知三人即是所唱歌词的作者,不由喜出望外,竞相叩拜。又纷纷力邀诗人入席,三人推辞不掉,只得从命。于是酒楼上成了诗人和歌星的联欢会,笑语欢歌,觥筹交错,畅饮竟日。 上面这个故事被称为“旗亭画壁”或“旗亭赌唱”。前人多有以“旗亭画壁”事入诗的,如: 回首旗亭画壁时,重来已是十年迟。应刘逝后风流尽,只有恒河照鬓丝。(王士禛《祖氏园亭八首之一》) 听取双鬟杨柳词,春风几度系人思。那堪幕府分麾日,重溯旗亭画壁诗。(李基和《牧仲中丞来诗感三十年前知交零落读之黯然再寄》) 四子当年护玉珂,才华可许后来多。何时邀取积山子,试听旗亭画壁歌。(汪由敦《晤文学兄云尺四首即用金文学长孺赠行诗韵》) “旗亭”古谓市楼,又特指酒楼,因酒店多张以酒旗(又称酒幌)故名。唐李贺《开愁歌》:“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宋范成大《揽辔录》:“过相州市,有秦楼、翠楼、康乐楼、月白风清楼,皆旗亭也。”都是“旗亭”用指酒楼的例子。 画壁赌唱的故事出自唐薛用弱的《集异记》。但据汪辟疆先生的考据,此事并不可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这个传奇故事中看到了唐诗创作繁荣的局面。另外,我们由此还可得知,作为格律诗之一种体裁的绝句,在唐代是入于乐府,可以合乐歌唱的——正如《碧鸡漫志》所言:“以此知唐之伶妓以当时名士诗词入歌曲,皆常事也。” 之涣 送别 宴词⑴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