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作于公元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这年,杜甫曾经准备离蜀东行,于是,就写了这诗寄给他。诗歌背景歌颂了李剑州“能化俗”的政绩,为他“未封侯”而鸣不平,也意想了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荆南”即荆州以南之地。“李剑洲”即剑州刺史李某。“剑州”即今四川剑阁。全诗如下: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诗歌首联写道:“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使君”即指李剑州。“驱古今”就是与古今高义主者并驾齐驱。“寥落三年”就是寂寞三年不得升迁。诗歌开始就赞扬李某的高义,与古今人物并驾齐驱。然而,在剑南的三年却是寂寞寥落,没有得到重用。这里,诗人从“高义”和“寥落”的对比中,不但表明了李剑州的高义,也表明了李剑州的坎坷遭遇。
颔联写道:“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文翁”和“李广”用了两个典故。“文翁化俗”源于《汉书·文翁传》,书中说:“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化也。”这里,诗人借此来比李剑州的政绩。“李广未封侯”是说汉代李广战功卓著,声名远播而没有封侯,而其从弟李蔡远不如李广却封乐安侯,李广的部下及士卒也有封侯的。这里是用来是李剑州才高而地位低下。诗人在此用的典故很贴切,同时在“文翁能化俗”的前面加上个“但见”,即“只见”之意,在“李广未封侯”之前加个“焉知”,这样,就对两个典故的意义赋予了新意。也就是说,李剑州不是也能“化俗”而有 诗人接着在颈联中写道:“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滟滪”就是指滟滪堆,在瞿塘峡口,长江中巨大的礁石。“双蓬鬓”鬓发枯黄如蓬草,暗示了人衰老。“沧浪”水名,即汉水。“路经滟滪”表现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写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诗人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其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之小和“沧浪”之大,“双蓬鬓”的沧桑之感和“滟滪”的险恶之势相对照。诗人在这样的对比中,个人与环境在对立之中得到统一,不但描绘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而且更暗示了自己孤苦漂泊而生活在险境之中。 尾联写道:“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戎马”指战争。“仲宣楼”就是三国时,王粲由长安去荆州依靠刘表,曾登荆州楼写了《登楼赋》。这里,诗人点出了到达荆南的可能情景。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是作客他乡,托身无所。而在此时,回望蜀中,思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不禁黯然神伤。这里,诗人在意义上照应了开头,诗人由分别想到相识,有仲宣楼想到来日处境。可以说,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表现的是意想中的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而诗人的情感起伏与变化也就很明显表现出来。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的特点主要你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转折自然,不留痕迹。 诗歌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又转回到李剑州,可以说,诗歌脉络贯通,起承转合自然恰当。 其次,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诗歌在结尾处,不但与篇首遥相照映,使诗歌中的情韵不绝,耐人寻味。 再次,典故的运用,借以抒发自己情怀。(见上分析) 第四,境界开阔,意蕴深厚。 杜甫在这首诗歌中,特别是后两联,把自己的身世之感、离别之情蕴含其中,不但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而且在挺拔而沉重中,表现出磅礴气势,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