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读记 (小河西) 本诗写作时间或为广德二年(764)正月,时杜甫客居阆州,将赴荆南。李剑州:名不详。剑州:《元和郡县图志》卷33东川节度使:“剑州,普安郡。……东南阆州二百二十里,……西南绵州二百九十里。”“梓州,梓潼郡。正北微东至剑州三百六十里。”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高义:行为高尚合于正义。《战国策》:“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美女篇》(魏-曹植):“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驱:并驱。并驾齐驱。《天问》(屈原):“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文心雕龙-哀吊》(梁-刘勰):“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语,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 文翁: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守,诱导教化,兴办教育,政绩卓著。《汉书》(汉-班固):“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杜甫):“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 李广:西汉名将。《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王勃):“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将行》(唐-王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滟滪:滟滪滩。在瞿塘峡西口。 蓬鬓:鬓发蓬乱。《拟行路难》(南朝宋-鲍照):“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逢病军人》(唐-卢纶):“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沧浪:青色的江水。《渔父》(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天入沧浪:水中有天,水天一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包容。虚:虚空。混: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仲宣楼: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字仲宣)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又名王粲楼。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在襄阳十五年未被重用,郁郁不得志,一腔愤懑化为《登楼赋》。 【大意】使君的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被冷落三年困于剑州。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他像李广没有封侯。(即只知李剑州在剑州治理有方,却忘了他已在此“寥落”三年。)路经滟滪滩时双鬓蓬松,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中一只钓舟。兵荒马乱的岁月不知再逢何日,春风中俺会在仲宣楼思念回首。 【诗意串述】此诗前二联写李剑州。虽然高义,你却寥落三年。虽像文翁一样善政,却又像李广一样未封。歌颂“能化俗”的政绩,为“未封侯”鸣不平。把李剑州比作“文翁”、“李广”。三联想象将赴荆南经过。路经滟滪堆,双鬓蓬乱。(路途中。)像渔父一样扁舟水天相接的沧浪之水。(到荆南后。)末联写渴望再逢。战乱岁月相逢不易。俺春天就到荆南了。到了荆南,俺一定会想念你。俺会站在仲宣楼回首遥望。(王粲在荆州避难客居,俺去荆南与王粲一样。)这是一首别诗。对方文如文翁,武如李广。自己是不得志的王粲,是沧浪渔翁。用典贴切自然。 【备忘】有说李剑州指剑州刺史李昌巙。但李昌巙任剑州刺史为大历元年八月,距杜甫从夔州出峡只有一年半。虽亦三个年头,却很难说“寥落”三年。【《旧唐书-杜鸿渐传》:“永泰元年(765)十月,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乂,据成都,自称留后。邛州衙将柏贞节、泸州衙将杨子琳、剑州衙将李昌巙等兴兵讨旰,西蜀大乱。”《资治通鉴》大历元年八月:“以柏茂琳、杨子琳、李昌巙各为本州刺史。”】由“路经”二字看出,似不像从夔州出发。还有就是阆州与剑州相邻,夔州距剑州太远。总之,此诗的李剑州应为李昌夔前任,名不详。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