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礼能言有甲骨 史仓遗墨在金文

 文山书院 2018-01-10

殷礼能言有甲骨
史仓遗墨在金文


       王襄集古籀书七言联,见天津市同方国际拍卖行有限公司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相约金秋——津门书画专场”。题识:集古籀文联语,八九老人天津王襄。钤印:国庆十五年我寿九十(白)、王襄私印(白)、古之闾里书师(朱)。



       上联“殷礼能言有贞卜”是说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商时期的文化。但因上联第六字“贞”与下联第六“金”都是平声,所以本文标题联改写为“甲骨”,“甲”古韵作入声。本博客将此联调整为:“殷礼能言有甲骨;史仓遗墨在金文。”


       下联“史仓遗墨在金文”所说的是, 三代的文化遗存吉金铭文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周宣王时太史籀曾作过一部后来叫《史籀篇》的十五篇。史籀亦称大篆,这些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金文。王襄原联“金”误写 为“全”。下联“仓”应该放在“史”之前,但为平仄需要,王联略作调整。“史仓”即《史籀篇》、《仓颉篇》。


       《仓颉篇》、《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识字所用,学童的来源则是各诸侯国。据《周礼》载成王8岁入小学,先修“六书”与书写技能综合训练。



       在写金文的时代,没有纸,古人是怎么练出的一手好字,我是百思不解。孔先生也有同感。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史记》)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周监于二代”就是周朝的文化建立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之上。


       周宣王时期就出现了规范而整饬的《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显然是儒家礼乐规范的符号,其篇幅巨大,字数繁多,铭文整体观之有洋洋恢宏之感,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赞叹确实是所言不虚。



        近代书家李瑞清在《李瑞清论书》中对《毛公鼎》极为推崇:“《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由此可见《毛公鼎》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和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就章法而言,疏密有致,成行成列,更显示出周代审美文化追求整齐、规范的特有面貌。周人的进退有节,“莫不令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审其书法,转折自如,圆融婉通,字略修长平整,灵秀自然中不失规矩严谨,气色温和,笔势稳妥,处处彰显出彬彬有礼之貌。吟其文则能身临其境:“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意思是说,“英明的文王、武王,伟大的上天能施予他们长久的充足的德”以及“配我有周”,无愧于周这样的伟大国家。一种维护法则、敬仰上苍、追求秩序的自发倾向和文化心理一览无余。



       西周金文同样有俗、雅之分。一些鸿文重器铭文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权当“雅”;一些小型器物写得比较草率的铭文,则反映了当时的“俗”体。“俗”与“雅”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释:“言王政事谓之雅”,即正统的、正规的、官方的审美文化现象。关于“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上行谓之风,下行谓之俗”。


       丁佛言临毛公鼎全文,见于富彼国际拍卖(北京)有限公司2008年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题识:夏历癸亥清明后二日临毛公鼎全文于京师松游盦。黄人丁佛言。钤印:吉祥止止(朱)、佛言印信(朱)。


        此联所署癸亥当在192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