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礼能言有甲骨
上联“殷礼能言有贞卜”是说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商时期的文化。但因上联第六字“贞”与下联第六“金”都是平声,所以本文标题联改写为“甲骨”,“甲”古韵作入声。本博客将此联调整为:“殷礼能言有甲骨;史仓遗墨在金文。”
在写金文的时代,没有纸,古人是怎么练出的一手好字,我是百思不解。孔先生也有同感。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史记》)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周监于二代”就是周朝的文化建立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之上。
近代书家李瑞清在《李瑞清论书》中对《毛公鼎》极为推崇:“《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由此可见《毛公鼎》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和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就章法而言,疏密有致,成行成列,更显示出周代审美文化追求整齐、规范的特有面貌。周人的进退有节,“莫不令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审其书法,转折自如,圆融婉通,字略修长平整,灵秀自然中不失规矩严谨,气色温和,笔势稳妥,处处彰显出彬彬有礼之貌。吟其文则能身临其境:“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意思是说,“英明的文王、武王,伟大的上天能施予他们长久的充足的德”以及“配我有周”,无愧于周这样的伟大国家。一种维护法则、敬仰上苍、追求秩序的自发倾向和文化心理一览无余。 西周金文同样有俗、雅之分。一些鸿文重器铭文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权当“雅”;一些小型器物写得比较草率的铭文,则反映了当时的“俗”体。“俗”与“雅”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释:“言王政事谓之雅”,即正统的、正规的、官方的审美文化现象。关于“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上行谓之风,下行谓之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