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小区里小孩对你孩子说,我不要和你玩,作为家长该怎么回答?

 清风竹58yr8593 2018-01-10

谢邀~~

“我不想和你玩”“你走开好吗?”或者直接不说话,直接上手推某娃离开,这些场面我们经常可以在小区、商场、游乐场看到,为此,这也成为很多宝妈宝爸比较困扰的问题,更有甚者,会演变成家长训斥孩子的理由“你看看你,胆子真小,被别的小朋友一推就哭,真没用”。

瞬间就能提升到孩子胆小啊,没用啊,不善交际啊等等一系列可以定性孩子的问题。

我看到很多的家长都会说,孩子打闹,家长不要过分的参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就好了,可我倒不觉得,我觉得需要看具体是什么情况。

通常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我不想和你玩时,都会基于某个原因,我总结了如下几种原因,现针对如下几种原因,看看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1、领土、领权受到侵犯,急需保护。

这一点的显现表现就是“这是我的玩具,你不可以拿”“这地儿是我玩的,你不可以玩”“这地方是我坐的,你要让开”,而孩子有这一点又是非常的正常,我相信不管是谁的孩子,都会有这一面,当看到其他孩子过来要霸占自己玩的地方的时候,要玩自己正在玩的玩具的时候,都会非常主动的说出这句话,且还会伴有一些手上的动作(推开其他孩子)。假若后加入的孩子比较强势的话,那么就不管原先孩子的“语言警告”,而继续霸占地方或者玩玩具,这时候一般出现哭闹的都是原来的孩子;假若后加入的孩子没那么强势,那么就会被原先孩子的“语言警告”而吓哭或者愣在原地。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父母介入了

是否需要父母介入:需要

如何介入:父母的介入无需太强势,而是蹲下来,先耐心了解情况,然后和原先的孩子说明,我孩子并不是要抢夺你的玩具或者霸占你的地方,而是想和你一起玩,你若是同意,就一起玩,不同意,也无妨。

结果:我发现了很多次,通过家长介入疏导后,最后原先的孩子都会同意后来的孩子与他一起玩,并会主动将玩具分享给后来加入的孩子。这正是因为家长的介入疏导,让原先的孩子放下的戒备心、防范心。

2、两孩子间因某件事或某个玩具起争吵,从而不想一起玩。

这一点的显现表现就是两个孩子发生过打闹情况,孩子间的打闹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方强势的想夺过玩具玩,另一方不依,伸手阻拦,两人抢一会儿,然后就会以一方孩子哭闹,一方孩子愣在原地而结束。

是否需要父母介入:需要

如何介入:父母只需要将两个孩子拉开,并安抚孩子的心情,然后和自己孩子说明一下要懂礼貌,先询问是否可以一起玩等等,并将孩子带到一边稍作引导,等孩子平静后,就结束介入,且不要再去说太多的内容,让孩子再自己去玩。这时候切记:家长不要去疏导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要过多的参与疏导,只要孩子心情平复了,就收。

结果:孩子的心情一旦平复后,会很快被新的眼前事物所吸引,并很快忘记刚才的不愉快,也许,过不久,这两个小孩又会因为新的事物,而走到一起,一起玩耍。

3、两个小孩不认识,所以不想一起玩耍

两个本不认识的小孩,一方想加入,但另一方却不想,因为不认识,所以,不太想一起玩。

是否需要父母介入:需要

如何介入:这种情况下的介入,父母只需要介入开头,就是父母主动和另外一个孩子打招呼,并介绍下自己的孩子名字什么的,然后表示希望一起玩耍,父母就介入到这个阶段就可以了,不要再太深的介入,否则会造成不愉快的事情

结果:为什么我强调不要太深入的介入,虽然我们都觉得孩子小,可孩子再小,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也有自己的交友选择和自由,家长介绍完后,两个孩子能否在一起玩耍,就看两个孩子的互动与发展,家长无需再多关注。

4、非常凑巧,孩子心情刚好不爽,所以不喜欢其他孩子过来打扰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孩子正在因为其他事心里不开心,正蹲在那一边玩玩具,一边心里生气,突然来了一个小孩,想和我的孩子一起玩耍,结果我的孩子不想,导致另外一个孩子哭起来:他不想和我玩。

其实这种情况很好理解,换成现在的我们,也会当心情不爽时,不希望身边有人,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是否需要父母介入:需要

如何介入:后来想加入的孩子的父母只需和孩子说明原因,并将孩子带领到另外一个地方就行了。

结果:和自己的孩子说明,给那个孩子一点空间。毕竟人都会有情绪。

综上,是我整理的4点情况,从表面来看,我写的都是需要父母介入,但实际情况却不一样,每种情况,需要父母介入的不一样。

我们常说“孩子的事情就交给孩子去处理”,对这件事我一直抱的心态是:不同的事情要不同分析,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们在对孩子做任何决定时,都需要给孩子一个过渡的时间,让孩子去转变,去适应,去领会,而不是直接、强硬的让孩子去转变,我们是可以去锻炼孩子的社交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我们不应该在不给于任何帮助和引导的情况下,让孩子独自一人面对,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反而会让孩子变的手足无措,久而久之会变的不善言语,拒绝交流,甚至会变的暴躁等。

所以,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孩子面对的事情,然后在合适的时期给予一些帮助和引导,并在正确的时期撤出介入,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END-

你好,我是酒翁,一个拥有三岁娃的爸爸,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些帮助,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