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的三个内涵

 五圣朝元 2018-01-1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很注重的一个根本的理念,事实上它有三方面的内涵。

第一个内涵是天人同构

我们看天上有日月,人有左眼右眼相对;一年有365日,人的身体有365个穴位;天有12个月,人有12条经络等等,可以无限地对应下去了,总而言之就说明是天人同构。

第二个内涵是天人合德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因为人与天地不合德。我们如果生活作息规律跟天地运行规律不一致,昼夜颠倒等等,对身体的摧残是很大的,所以要天人合德才会实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那么天地之德是什么?我们读过《易经》都知道,乾德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德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事实上,与天地合其德,是天人合一的第二个内涵。

第三个内涵就是天人感应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其实都是很有智慧的,但是我们很少去跟自己的身体对话,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一本书,就是我们自己的自传,我们这一生甚至于生生世世的那些经历、这一生种种的遭遇、种种的心情、种种的情绪波动都在我们身体里面有记忆、有记载。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一本自己的自传,记载了我们一生的经历,记载了我们的感情的纠结、家庭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创伤等等。

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