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手不死

 气贯八极 2018-01-10

 

下棋有“死棋”,通过一系列的着法,将对方“将死”,无可救药。

打拳的“死手” 也是这个意思,通过一系列的招法,将对方“将死”,无可救药。

里外死手是张横秋等几代武术家实战经验的总结,每一个招法都经过无数次实战考验,是血的结晶。在冷兵器时代横行天下,屡试不爽,方敢称“死手”二字。

但,那是张横秋。

时至今日,传到我们手里就不一定了,搏击的变数很大。死手能否成为死手,这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状况。

其一,取决于死手的使用者。他的技术状况,基本功状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实战经验等基本素质的总合。一个绵张高手得心应手的“死手”,让一个外行使用,不但打不了人,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还不如瞎打。一挺机关枪,放到训练有素的战士手里是武器,放到不会打枪的人手里还不如烧火棍。

其二,取决于对手。对手如果稀松二五眼,死手就容易成为死手,如果对手是个高手,死手也会变成活手,因为人家自有解法。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里面充满变数。

对手的情况我们掌控不了,但是,自己的情况还是自己说了算。也许现在我们还不行,但是,我们可以下决心,练!从基本功、步法、身法练起,下苦功夫,下“笨”功夫,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

再者,死手的招法也不是死的。说它是“死手”只是就它的厉害而言,如果从技法而言,却是极刁,极滑,充满“骗局”和变化的“活手”。石家绵张的口诀里就说:“出手不回随敌变,敌变我换走三盘”。“变”是它的灵魂。变不是瞎变,它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找到这些规律,这些规律叫做“法”,而“法”就藏在“招”中。特别是“入身法”和“变手法”。我们最头痛的是难以“入身”,在外面支架,进不去,而七十二死手有几十种入身法,把它梳理清楚,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不小的收获。再如,在搏击中,面对对手的抵抗和攻击,张横秋是如何顺应局势做出变化的,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了这些“法”,就可以瞬息万变。

从“死”到“活”有一个过程,“活”是由“死”变来的,“软”是由“硬”练来的,不能“还不会走就想跑”。张横秋给我们留下了72死手,或者叫72套组合拳,是难得的武术遗产,我们应当一个一个的学习掌握,理解了,熟练了,会用了才能谈到变。熟才能生巧,熟才能生变,武术不只是理论问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一个小小的招法,要经过许多次实战摔打才能悟出一点点道理,许多次的“小悟”才能引起“大悟”,才能从“招”里跳出来,有招变无招,出手就是招,谈何容易!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练到身上才是拳”。

另外,不断有人说,死手招法太繁琐,做不到“一招制敌”。

这要从两方面去理解。

其一,绵张的指导思想就不是“一招制敌”,而是“不在第一手,而在二、三手之间”。前面举了个下棋的例子,下棋第一步不可能致对方于死地,而是一步步走到“死棋”。军事家指挥打仗,也不是一招制敌,平津战役第一仗不是打的北京。辽沈战役第一仗也不是打沈阳。诸葛亮打仗总是把兵埋伏起来,派一个人去诱敌,说“只准败,不准胜”,诸葛亮是不是太繁琐了?

兵家的共同思想是:首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绵张的打法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第一手不是指向对方的要害,而是先制其手足,他的“兵”没了,挨打是必然的,所以叫做“死手”。

其二,是否“一招制敌”要看对手的状况。72死手是从对付最强悍的对手来设计的,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一般的对手,未尝不可以简化。比如“刀对鞘”这招,本来先打肩窝,再扣手打肋,再回手打脸。有一年有个人要“试手”,他一拳向我脸部打来,我向右前方上一个“玄”步,本来应该打他肩窝,可是我见他两手间距较大,脸前有“隙”,这一拳就直接打他鼻子,一下结束战斗,也算一招制敌了。还有一次与一个武警试手,他出手就是一个钻拳加戳脚的“刮踢”,我向左前方上“之”步的同时,右手先向他脸上扑去,本想用一个“还勾手”,他如果用左手一架,就接着使勾手。可是,他没架,一掌拍到眼上,一时半会看不见东西,结束战斗。谁说绵张拳不能一招制敌?这也符合绵张拳法:假手出去遇不到抵抗就是真手,遇到抵抗就是变手。

以上说的都是“意外”结果,平心而论,绵张每一手法都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组合拳,立足点不寄希望于一招制敌。人家也不是傻子,除非是在人家毫无准备情况下偷袭,否则很难一下命中要害。绵张不怕你招架,越招架打得越重,72死手指导思想没有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