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升降理论治疗慢性鼻窦炎体会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1-10

气机升降理论源于《内经》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与发挥。笔者受李东垣与黄元御学说理论的熏陶,在耳鼻喉科临证中喜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组方用药。今就慢性鼻窦炎的治疗略述于下,供同道参考。

1 、降浊为主,辅以升清

    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鼻窍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人体正常的清升浊降。鼻属肺窍,人体感受外邪后,肺系功能失职,治不及时或治未彻底,可致长期邪滞鼻窍或/和鼻窍功能不能恢复,浊阴停滞鼻窍,清阳不能上出,日久慢性鼻窦炎形成。症见鼻流浊涕量多,色黄或黄白,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治疗当以降浊为主,辅以升清,清升浊降,鼻窍功能可复。

    病例1:

     孙某某,男,13岁,学生,2002年9月2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鼻塞、流浊涕量多伴头痛一年余。感冒后起病,经口服抗生素,鼻腔局部用药及双上颌窦穿刺冲洗等治疗,只可暂时缓解症状。

     诊时症见:鼻流浊涕量多,色黄白,鼻塞,擤涕后鼻塞可暂缓解,嗅觉欠佳,前额闷痛不舒,咽部欠爽,痰多,纳食可,睡眠好,大小便调。鼻镜检查见鼻黏膜暗红,双中、下鼻道具有脓涕潴留。鼻窦CT片示双上颌窦炎性变。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滑。

      证属浊阴滞塞肺窍,清阳不能上出。治以降浊为主,辅以升清。

      方药:藿香9g,辛夷9g(包),黄芩9g,芦根12g,生苡仁12g,葶苈子6g(包),射干6g,桔梗6g,生甘草3g。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浊涕减少,鼻塞有所好转,苔转薄白。前方去葶苈子,加姜半夏6g,继服。后以此方为主略作加减,共诊五次,服药32剂,诸症全失,舌脉正常,临床治愈。

    按:慢性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痰涕之作,皆由辛金之不降也”。本案病起于外感,就诊时以浊阴滞塞鼻窍之症为主,无明显正虚之象。治疗以黄芩、芦根、生苡仁、葶苈子、射干、半夏等药降泄肺金浊阴为主,辅以藿香、辛夷、桔梗等药升清化浊开窍,浊阴渐去,升降渐复而病愈。

2 、升清为主,辅以降浊

    鼻窍病变日久,重在湿浊滞留,中、西药物杂投,中气渐损;或素体中气不足,又经浊阴及药物伤损,致升清无能,清阳不能上出鼻窍。清阳不能上出,清窍功能不复,浊阴则始终不能尽去。此时症见涕白粘稠量多,鼻塞时轻时重或时有时无,嗅觉减退,头重闷欠清,可伴有或不伴有气虚症状。治疗重在升清,辅以降浊。

    病例2:

    王某,女,23岁,教师,2002年3月5日初诊。主诉间歇性鼻塞,流浊涕量多2年余,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欠佳。

    诊时症见:鼻流浊涕量多,色白,鼻塞,嗅觉减退,头昏闷欠清,痰多色白,诸症皆以晨起为甚。精神欠佳,纳食欠佳,大便尚调。鼻镜检查见鼻黏膜淡暗,双下鼻道粘涕潴留。鼻窦CT片示双上颌窦、筛窦炎性变。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细。

     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上升无能,浊阴填塞鼻窍。治以补中升清,兼以降浊。益气聪明汤化裁。

    处方:炙黄芪12g,葛根12g,蔓荆子9g,升麻3g,焦白术12g,泽泻12g,茯苓12g,姜半夏12g,炙甘草3g。5付水煎服,日一剂。2002年3月12日二诊:纳食有增,而浊涕渐减,舌苔尚腻,前方加藿香9g,继服5付。三诊舌苔由腻转薄,病情进一步好转,加党参12g,继服。以此方为主,稍作加减,共诊八次,服药32剂,头鼻清利,痰涕已无,纳食正常,临床治愈。

    按:《东垣试效方》指出:“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升发之气即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矣。”本案患者就诊时除鼻窍不利外,有明显中虚见症,中虚不复,清阳不升,浊阴则终无由以去。治以黄芪、白术、党参、甘草、葛根、蔓荆子、升麻等药补中升清为主,茯苓、半夏、泽泻等药降浊为辅。清升浊降,清窍通利而愈。

3 、需要说明的几点

       治疗鼻渊,诸家多采用苍耳子散散邪通窍,笔者遵李东垣风药升清理论,临床选药不拘于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诸凡羌活、防风、荆芥、藁本、蔓荆子、桑叶、等风药皆可随宜选用,此其一。其二,除风药外,一切具有升散作用的药物皆可视为升清之品,如藿香、苍术等药。另外,即使使用苍耳子、辛夷、白芷等药,在取其散邪通窍的同时,更多的是以其“升清”功效纳入处方中,以取得方中升清降浊功用的和谐。

       凡能壅滞清窍诸邪皆归入“浊阴”范畴,如痰浊湿瘀、肺热心火、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降浊要明辨浊阴属性和病位,择宜用药。如证属肝胆湿热,泻肺清中皆属徒劳。

       五脏之间气机升降协调,五脏自身内部又有其气机升降平衡。尽管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重点强调脾升胃降,“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土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但临床上,根据气机升降失常所涉及到的脏腑不同,治疗用药也宜有所侧重。如降胃有助于肺降,但不能代替降肺。

      有中虚者升清时需伍以补中。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散,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但使用补中之品宜适时、适度,早用、过用皆可妨碍降浊。

      升清与降浊相辅相成,升清有助降浊,降浊有助升清,李东垣所谓“非独用也”。临床重点在于掌握二者之间的比例,过升,过降皆可致方药无效或加重病症。       

               

(本文引自《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论文汇编》2006)


联系作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留言获取在线联系方式。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其中方剂剂量请咨询专业医师




END


我们只为传播中医,只为中医复兴而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传承中医经方真谛。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迈向健康之路。关注我们,关注中医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