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关于清朝
清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经历9年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满清国主权受损,政治腐败,进入了衰落时期。1911年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 温病学的继续发展
晚清时期,虽然中医面对西方医学严峻的考验,医家们继续拥护《伤寒论》、"寒凉派"、《神农本草经》以及其他传统中医理论,中医学仍旧受到普遍支持。王士雄(1808-66),终其一生研究温病,撰写《温热经纬》一书。柳宝诒(1842-1901)的《温热逢源》及雷丰之《时病论》(1882)仍然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人体解剖学
1830年《医林改错》的刊行,纠正了前人关于人体脏 腑记载的某些错误。其作者王清任(1768-1831)深感医家掌握正确人体脏器知识的重要性。他细心观察放置在义冢的尸体,发现很多以前中医学不了解的器官,如主动脉、胰脏及横膈膜等,也纠正了"肺中有24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他再一次肯定脑子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 人痘接种术 - 天花预防
《本草纲目》补充及草药治疗 赵学敏 (约1719-1805),字恕轩,杭州人。编辑了一本《本草纲目》补充,对中医药作出重大贡献。《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重要的药物学专着,共载药物921种,其中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记录不详者。书中将药物共分类为水、火、土、金、石、草、树、蔓藤植物、花、种子、蔬菜、器物、鸟、兽、甲壳动物及昆虫。总结了中医19世纪的药物学成就。 赵学敏另一本重要著作为《串雅》,是与"铃医"即民间走方郎中合作,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于1759年问世,分为内、外篇。赵学敏认为民间走方郎中的医术很神奇,而且疗效显著。这些郎中们用药具有平贱、显验、方便的特点,因此对他们非常推崇。1949年后在新中国出现的"赤脚医生",可以认为是他们的后继者。赵学敏在书中阐明治疗用药不一定要贵重,他极力批评庸医们的高昂收费,认为他们只会处方一些昂贵的补药,但其实不懂辨别药性。书中记载了许多疗效卓著的走方医经验。
在19世纪,植物药治疗是中医学的基本,早期有关文献不继被再次刊行,很多医家如吴其浚(1789-1846)于1848年出版之《植物名实图考》,费伯雄于1863年撰写《医醇剩议》等,都希望为这个以植物为本的医学作出贡献。当时最闻名的中药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 大量医学书籍的编著及整理 为拢络知识分子,清初的皇帝鼓励学术生活,并时常资助大型文献的编纂,因此当时有大量全书、类书及丛书刊行。 18世纪百科全书非常流行,当时出版的其中一本重要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1723),由蒋廷锡等受命编纂,520卷,内容辑录有古典医籍的注释、临证各科诊治、医家传略、医学艺文与记事等。另一本清政府命令纂修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1742),由吴谦等人把18世纪初以前,历代重要医学著述加以校订、删补,并进行节录编辑。全书共90卷分15门,包括医学理论、各科诊治、方剂、针炙与运气等内容。1749年起,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艺。
由于清朝考据风气盛行,不少医家对重要的古典医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注释工作。举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有大量注释刊行。其他临症各科各自有发展特点与突出成就,表现在不少医家对疾病诊治的总结与医着的空前增多。 西方医学的传入
中西方医学结合 在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引起了传统中医界的重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一些人对传统中医一概加以鄙视,认为不科学,极力主张取缔;一些人拒绝接受新事物,认为西方医学全部不适合中国人;有一些受过西方思想的人,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迫切探索发展中国医学之路,试图把西医学术加以汇通。当然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和医家们本身条件限制,其汇通中西医的活动,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 在汇通中西医活动方面,其中最早的一位先驱者为朱沛文,字少廉,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他于1892年编撰了《中西脏腑图像合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方生理解剖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内容较系统、丰富及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