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自身稳定 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自身免疫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 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 (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 代表疾病 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发病原因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 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抗体包括: 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 (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
1.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 ADCC、d. 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 3.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 4. 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SLE,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种组织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核抗原物质释出又导致产生更多的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剧损伤。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CTLà胰岛的β细胞 --使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⒉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存在 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的Th1 ⒊人多发性硬化病(MS)存在 髓鞘碱性蛋白(MBP)特异的Th1 ⒋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三、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均可导致发病 重症肌无力(MG) (抗乙酰胆碱受体自身反应性T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 (抗关节滑膜抗原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 )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免疫隔离部位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由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引起。 3. 分子模拟 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Ⅱ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只在APC表达。胰岛素依赖糖尿病β胰岛细胞高表达MHCII。 2.免疫忽视的打破 免疫忽视 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发挥免疫抑制。 4.活化诱导的C死亡发生障碍 激活的效应性淋巴C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可能对隐蔽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 1.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2.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 3.性别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采用疫苗和抗菌素控制,尤其长期感染。 2. 应用免疫抑制剂 环孢菌素A和FK506。特异性抑制T细胞功能,如抑制IL-2产生。 3.应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抗体或阻断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