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文:不谈恩情谈合作

 麻绳菜d6s0jiq8 2018-01-10

我讨厌很多道德大词,譬如我讨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论是“恩情”还是“报答”我都很反感,施恩与报恩都是夸张又自恋的道德意淫,非但不崇高,而且很低级。我觉得情感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情感,另一种是被道德或利益绑架的变态的情感,我们平常所说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第一种,源自于人的天然本心;而恩情是后一种。之所以称之为“变态”,是因为在“恩情”里掺杂了太多情感以外的东西,有利益的成分——某人对你有超级巨大的好处;有道德的成分——必须对恩情有所回报,否则会落人话柄,叫“忘恩负义”。同属于后一种的“变态情感”还包括忠、孝、爱国、爱党等等。

 

怎样分辨天然的感情与“变态的感情”呢?其中一个最便捷的方法是看三岁以下的小孩子对谁有感情,对谁没有感情。她们的感情没有经过污染,是原原本本来自于上天的感情。很明显的,爱爸爸、爱妈妈、爱家人、爱小动物、爱大自然,对她来说国家领导人完全没有一只小猫咪来得可爱,她会接受小猫咪的亲昵,不接受陌生人的拥抱——哪怕这位陌生人是国王。

 

老天爷给我们的感情足够丰富、足够温暖我们的心灵,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高大上的感情。什么“爹亲娘亲不如谁谁谁亲”,真太可笑了!“爹亲娘亲”来自于老天爷,“谁谁谁亲”不知是哪个马屁精说的,老天爷难道不如个马屁精?我们常说的复归于赤子婴儿,就是要回到这种天然的感情上,把后天的“变态感情”尽可能地去除掉。

 

恩情之所以可疑,是因为它在根本上不是一种感情,而是某种巨大利益的附属品,它是“利”而不是“情”。“你今天的一切都是我给的”,“没有我就没有你”等等,不是说你现在心灵的愉悦、情感的满足来自于我,而是,你现在所得到的这些财富与名声最初来自于我,这是“利”而不是“情”。

 

一般而言两个陌生人是很难产生相濡以沫的感情的(爱情除外),除非性格极其相投,当两个没有真正的情感链接的人在一起做某件事情,我们习惯于用笼统的交情代替审慎的合作,在交情之中弥合彼此的差异,似乎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而等到交情破裂的时候,忽然发现,我的全被你拿走了,你什么都没有给我!

 

当我们讨论利益的时候就大大方方地讨论投资回报,分清你我界限,这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事情,并不存在谁附属于谁,谁成全了谁,这不是单向的“施恩”,而是双向的“合作”。这个过程当然越友善越好,但不排除争论、博弈、妥协,这些本来就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却变得羞于启齿。

 

恩情之所以可厌是因为它带有拯救的意味,没有我就没有你,诸如此类。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救世主,上帝、耶稣都未必能完成的拯救事业怎么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这里有很可恶的东西在,我们预设一个单独的个人是没有筋骨的,必须通过另外一个强大的人来加持他才获得站立的可能。

 

我们有两种想象,一种是拯救者,一种是被救者,某些人幻想自己是拯救者,成为超级大英雄,脚下匍匐着被自己拯救了的人,听他们热泪盈眶地赞颂,以此来刷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更多的人,当我们在磨难中沉沦的时候,盼望出现一个包青天,出现一个红太阳,一切的盼望悬挂到那一个拯救者的身上,从此以后沉冤昭雪,新天新地。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这一种“拯救与被救”的思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怜又粗暴的弱者心态:或者决定别人的命运,或者把命运交给别人来决定。

 

在“拯救与被救”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自救,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的,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别人能在根本上承担起我们人生的重量,不管是师父、父亲、丈夫,还是领袖,根本不存在一种恩情大到可以置换我们生命中的自主地位,上帝都不具备如此巨大的能量。

 

当然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别人善意的帮助,真诚地表示感谢,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所有的事情。当我接受帮助的时候,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属于我自己。我们需要拒绝的是以“恩情”自诩的帮助,恩情到来的时候,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从利益上接受别人的恩赐,却从道德上成为那一个人的奴隶。当我们热烈地赞美某种巨大的恩情的时候,其实,我们同时在下意识地赞美卑贱的尊严,奴化的人格。所谓的“涌泉相报”,是在倡导一种无条件、无底线、不计代价的服从。而当拯救者变成救世主的时候,这世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奴隶,“涌泉相报”会榨干奴隶们所有的血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