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842字 阅读需要5分钟 ▲不健康的宫颈示意图 点击查看大图|图片自网络 撰文 编辑|周磊 窦媛媛 病例: 50岁已经绝经的女性患者,因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到医院就诊,内窥镜检查发现有宫颈接触性出血。取病理活检后,病理回报宫颈上皮内病变HSIL/CIN III累及腺体,随后进行了宫颈锥切。 而术后病理报告又发现了问题:(宫颈1-4点,6-11点)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CINIII)累及腺体,锥切边缘可见鳞状上皮病变。 上文中的病例,引出了关于女性生殖健康的话题。 经常会有女性患者拿着宫颈活检病理报告,指着上面的某个词忧心忡忡地询问医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癌?会不会癌变? 我国统计851,818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病率约为3.8%,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妇科疾病。宫颈健康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中之重,但也是很多女性的知识盲区。 例如,什么是宫颈CIN病变和SIL病变?很多女性连听都没听过这两个词,更不要说懂得它们的含义。但事实上,多一些了解就能多一些自我保护,少一些恐慌和畏惧。 显微镜下的视野,能让知识展现得更加直观。 ▲多一些了解和自我保护,少一些恐慌和畏惧 点击查看大图|图片自网络 科普概括篇 6句话了解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本质上是风险程度比较高的癌前病变,但这个病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逆;由最低级的病变进展为浸润癌大概需要8-10年,甚至20-30年的时间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主要诱因是HPV感染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病理报告上“天书”一样的CIN和SIL,实际上是关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两套不同分类命名系统,用来进行分级、描述和诊断,便于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检查手段,目前有TCT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电子阴道镜检查和组织学病理检查 *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级别和范围、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等。常见的LEEP刀宫颈锥切和冷刀宫颈锥切各有利弊 *自己关心自己,谁都无法代替——定期的宫颈TCT检查和HPV检测,必要时进行宫颈活检,可以有效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进阶详述篇 1 从轻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 显微镜下的宫颈病变 正常的宫颈鳞状上皮是什么样?下图显示的是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的纵截面。 我们可以看到,上皮细胞从再生到逐渐分化成熟,是一个由内而外(图示由下往上)的方向;是有序分层,健康发展的。 ▲显微镜下的正常宫颈鳞状上皮 点击查看大图|Photo by 周磊 图中可以看到,最下面一层是基底及副基底细胞层,它负责上皮再生。而病理报告上常见的“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就始发于这一层。 CIN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Richart提出,1988年被Bathasda(TBS) 会议纳入统称。至今这个分级系统已经沿用近30年,并为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 CIN以三级系统来表示不同病变的分级: CIN I为轻度非典型增生; CIN II为中度非典型增生; CIN III为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下面这三张图可以看出这个发展的趋势:从CIN I到CIN III,被红色线条圈出的区域(非典型病变)由下往上,由内及外;从最初占领上皮全层的最下面三分之一,慢慢发展到占领上皮全层的三分之二甚至上皮全层——这是一个从轻度非典型病变到原位癌的进展过程,在显微镜下可谓“原形毕露”。 ▲显微镜下的CIN I:占领上皮全层最下面的三分之一 点击查看大图|Photo by 周磊 ▲显微镜下的CIN II:占领上皮全层的三分之二 点击查看大图|Photo by 周磊 ▲显微镜下的CIN III:占领上皮全层 点击查看大图|Photo by 周磊 CIN本质上是风险程度较高的癌前病变。随着病变程度的增高,更容易进展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在这个不典型病变由内而外生长扩张的过程中,病变的危险程度也在加剧。从生物学行为上来说,CIN I属于低-高危险级别,而CIN II和III属于高危险等级。 ▲显微镜下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点击查看大图|Photo by 周磊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理性核分裂像 点击查看大图|Photo by 周磊 除了CIN,病理报告上还有另外一个你应该了解的词:“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鳞状上皮内病变)”。近年来根据宫颈鳞状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的生物学行为及危险性,国际上倾向采用更加简单的两级法对宫颈鳞状上皮癌前病变进行描述,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014版WHO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分类中也正式采用这个分级方法。 LSIL对应了CIN I和一些其它病变,如挖空细胞形成,HSIL则对应了CIN II和CIN III的全部病变。相比CIN分级SIL分级将之前的瘤变更名为病变,因而能够更好体现这种病变的本质,这个两级分类方案能更好地反映HPV相关病变的生物学过程,对临床处理和预后判断进行指导。而传统的CIN分级方案也有其临床意义,所以目前病理报告都会同时给出这两种命名方案对应的病变分级。 2 病变的诱因: 又是那个万恶的HPV病毒 说明白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什么”之后,相信很多人会顺理成章地提问:这种风险性很高的病变,是什么引起的呢? 果然又跟那个万恶的HPV病毒有关。 ▲HPV病毒 点击查看大图|图片自网络 近些年来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诱发CIN病变以及宫颈癌的主要病因。HPV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只以人为宿主,是一种与皮肤和粘膜病变相关的小的DNA病毒。 HPV有很多类型,其中致病能力较高的有低危型的6/11(尖锐湿疣)一般不诱发癌变;高危型有16/18等,其中又以16型最为常见,危险程度最高。高危型HPV的感染可以长期隐匿存在,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局部癌变。 ![]() ▲HPV致癌模式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