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一跳,那些跳起来才会明白的事儿……

 龙叔文馆 2018-01-11

(图片来源网络,向原图作者致谢)

本文作者:妮妮

01


没错,今天的文章是与最近大热的一款小游戏有关,但与商业推广无关。


重要的是,在跳一跳这款微信小程序最火的游戏里,我竟找到了隐藏在里面那些对教育有启发的事儿。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这不就是憋足了劲,一个胖乎乎会跳的小人跳箱子的小游戏吗?


为啥还能引人深思,玩着玩着让全国超过4亿人上瘾?


其实这个简单易于上手的小游戏,一上线就备受追捧,简洁的画面,容易操作的步骤,让人一看就懂,游戏的入门起点很低,参与度很高。


连我这个只会玩罗斯方块、连连看的游戏白痴,一开始玩都停不下来。


拿这款游戏与教育相比较,就会发现,这么一款小游戏无论是从设计逻辑、心理机制、场景搭建、不可预知惊喜、反馈机制等方面,都应该成为教育的示范。


我们花12年的时间进行的K12教育,也许正因为时间太长,反而很少有人,能像做一款游戏一样,这么用心。


要知道,孩子们现在的学习过程,除了需要掌握的知识比以前难很多外,考试中涉及的题往往也是陷阱重重,让学习渐渐变成一件有难度有门槛的事。


基本上,现在从小学开始,学习分化就已经产生了。而在以前,我们初中可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现在知识的难度,已经出现了那些优秀的孩子越学越好,越学越轻松;可成绩欠佳的孩子,就会在最初的学习中,感到吃力并连连受挫,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的情况。


但我们K12的教育目标是什么?难道不应该是让更多人在教育中受益,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吗?


为什么整个学习的难度不能随着孩子们的认知成长慢速递进呢?


观察一下不难看出,跳一跳就是用最简单的演示方式,让任何人一看就懂,愿意参与进来并自行摸索。


而我们的教育,却因为现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不断加深,才导致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都在不断前移,这就出现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高段初中化的学习模式。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基础教育知识的难度,尤其是小学期间的难度,真的比别人大很多。


而那些发达国家早期更注重的是孩子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长期的价值回报,看似无用的教育,却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拥有受用一生的能力。


而我们的孩子,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解难题上。但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是一样的,占据这个方面多了其他方面自然会少。


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却又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追逐短期的效果。


最终导致大部分孩子,认为学习枯燥,无法提起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什么,为他人为世界去改变什么。


这样的教育,不可避免会出现利己居多,利他较少的问题。容易出现为改变个人命运奋斗的人较多,缺乏真正想要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做出改变的动力。


所以说,优秀的孩子终究只是极少部分。


我们的孩子,被大量繁重的学习负担压迫,虽说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儿,但教育应该是苦中有乐,如果只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怎么能体会教育的乐趣呢?



02


跳一跳这款小游戏,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促使我们不断去思考琢磨,尤其是它的上瘾机制,特别能激励一个人的上进心。


从游戏中那个胖乎乎的小人出发开始,我们就会发现浓郁的英雄情结会促使我们一开始就变得勇敢。


当一个个体积比小人大很多倍的箱子和各种道具从天而降,伴随着小人每一次起跳前下蹲的使力,让这些箱子和各种道具有着被压迫的轻度变形的不寒而栗,不免让人从心理上体现一种不惧怕未来,敢于挑战的勇气。


这种突出自我能力的底层设计,可以让一个人更多的感受到挑战的乐趣。尽管是自己独自进行的体验,却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看见自己在路上超越了同伴身影,让人觉得整个娱乐和探索的过程并不孤独。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一直在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方面下功夫。


小学阶段的不排名的政策,其实让孩子之间是缺少比较的,他很难看到自己跟同伴的差距,也有可能因此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这种过度保护的方式,对提升整个教育的质量,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


如果学习过程也能像跳一跳这款产品一样,充分利用大数据,记录下孩子的历史最高分,通过和本次的得分比较,就会容易发现自己的差距或进步。和自己比,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当然如果顺便有个自己的成绩被告知:“你本次战胜了75%的同伴,继续加油”类似的积极反馈,其实反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仔细想一想,教育其实就该是一种产品,不过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产品和由企业主导的商业产品共同组成而已。


从本质上来讲,政府为了追求教育公平,真正的能让更多人享受教育的基础服务,其实已经把它做成了医保这样几乎覆盖全体人群的公共服务。


但如果能够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也许能让更多的孩子在教育中受益。



03


跳一跳里的小人,如果使力不够,就无法到达下一个目标;用力过猛,就会跳空下一个目标,而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游戏结束。


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有时突然袭来的惊喜,就像某些特殊道具,下水井盖、超市、音乐盒、魔方,都能及时获得加分奖励。


可要获得这些惊喜,这种突然停顿的节奏,总会干扰自己头脑中对固有音乐节奏的把握,很容易乱了分寸,反而会在这种意外惊喜后,情绪受到影响导致游戏提前结束。


这其实与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场景同样很相似,也在为我们做善意的提醒。


不管是在什么样背景的学校教育体系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管理与帮助,都不能过紧或者过松,严格按照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把握自己的节奏,也许在成长路上,总会遇到类似游戏中的意外惊喜。


面对这样的机会,保持冷静、学会克制这样的欣喜若狂,甚至一旦发现这是甜蜜的陷阱,更要勇敢的拒绝。


就像跳一跳的每一步,如果尽可能让自己朝着下一个物体的中心点跳跃,这样每一次获得的双倍加分的福利效应,绝对不比意外惊喜给予的加分差。


而努力接近下一个目标的中心,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最核心的是什么,一旦跑偏就容易跌落下来。


为了安全,我们也要努力站在每一个目标的最中间,努力做到不偏不倚,让自己的定力足够。


有关教育心法的养成,也是在不断提醒我们,不盲目、不跟风,不去做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攀比。


就像我看到很多跳一跳高手,越到积分高的时候,越容易与一些极小的物体相遇,比如说超级小药瓶,像我这种低分段的选手,还不可能见到。


否则这个游戏的难度一开始就会吓退我。还怎么会有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勇气呢?


想一想,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发现孩子学习真的特别吃力,家长更应该把那些类似于超级小药瓶的高难度挑战目标,从孩子的学习生活里屏蔽掉。


这也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总成绩和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有的时候学会放弃,反而能够让自己更好的进步。



04


最后,我觉得跳一跳里的小人,特别的具有符号化,这个萌呆的小人,就算是失败时倒地,身体也不会破碎,总给人们元气复活,再来一次,重新再战的希望。


这个胖乎乎的小人,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存在,让每一个人都能把它想象成自己,坚定在自己的掌控下,行走人生的勇气。


这也暗示着我们,掌握孩子命运和前途的终究是自己选择的方式和努力的方向。


很多路程,自己走过,才懂得欣赏这条路上的风景,管控自己的情绪,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才是关键。


也许从一开始,家庭教育就要努力搭建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思维模式,家长的任务是去除不必要的干扰,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当成一条需要独立探索的路,就像在跳一跳这个简单的游戏中,通过自我探索能够迅速进入心流状态一样,体会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而最后的结果,其实不必太在意。


我在朋友圈里随机采访了几位得分最高的小伙伴。


他们中有的人是深度上瘾,不停的琢磨该怎么通过音乐声控制自己起跳的节奏与距离;有些却是偶然一次得到的高分,然后再也无法超越,结果就变成了自己的历史最高分。


而排在第一的一位IT从业小伙告诉我,他是运用了编程,为这款游戏搭建了一个自动跳的场景,所以自己的得分总是居高不下。


尽管有时候跳一跳的系统会觉得异常,经常把他的分数清零,但这也不妨碍他继续从头开始自动跳。


他的心流和快乐,其实是建立在探索解决自己不容易拿到跳一跳高分,解决自我痛点的基础上。


最后,所有的快乐在编程过程中就已经释放,最终取得的成绩可能也只会因为引起别人的羡慕而开心一下吧。


这样到达终点不同的方式,让我思考教育如果纯粹只是看排名和得分,这种只看结果的方式,很可能选择的结果,只是一种机器模式下的高分拥有者。


但可能这种选拔标准本身,就放弃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和样本的丰富性。


机器自动跳这种经过算法永远不会失误的结果,聪明的人脑以及丰富的情感,无法做到机器这样的精准。


用人脑去对抗机器,就像坐飞机和跑马拉松前往目的地,时速的不同,比拼的标准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比较的价值。


这就不断提醒我们,教育这件事,最好别跟风,别盲目攀比,走好自己的路,用属于自己的节奏保持自己的内在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事儿。

 

 

留言和转发是互懂的最好赞赏!


本文作者妮妮: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曾任记者多年,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清晨五点早起写作的自律达人,有故事的阅读推广人,亲子教育终身学习者。个人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你可能错过了这些文章,马上点击

他问她:“和我结婚,你愿意结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如此恋物,是恋人不可靠?



  看妮妮发的文,点赞支持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