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小学化”危害大,超长假期尤其要注意(家长必读)

 幼师口袋 2020-06-10


最近,许多省份都陆续公布了开学时间。但实际上,具体落实开学时间的主要还是高三、初三等重点年级;幼儿园的开学时间大多都是待定,最早的也要4月中下旬才能开学。

孩子们待在家好几个月了,老师们虽然一直利用线上工具和孩子沟通、提供教育资源,但不能亲自面对面进行教育工作,心里还是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呢?不是怕家长们撒手不管,而是怕家长们太注重孩子的“学习”,出现了“家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今天,幼师口袋就来和大家说说,什么是“家庭教育小学化”,它又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不利的影响。





什么是“家庭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大家常听说,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园用类似小学的教育内容、形式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会造成不小的伤害。

而“家庭教育小学化”也是类似的,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追求让孩子“超前学习”,而教孩子一些小学的知识和学习方式。

疫情期间,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家长完成,家庭教育的比重一下子升高了,“家庭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也就扩大了 。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不教拼音、写字,就不算小学化。其实不然,下面这些都可能是“家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1

教育内容小学化


指的是将孩子的发展目标集中在“升学”需要的几项“关键指标”上,如拼音、数学、写字、英语,却忽略了孩子在艺术、体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和期望。

简单来说,就是硬要孩子背出多少古诗、多少单词,能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学题。

图片由幼师口袋原创

2

教育形式小学化


最适合学龄前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学习着。而有的家长却不认为游戏是学习的一种,逼着孩子用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比如,识字卡、练字书等机械训练,会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幼儿音频课过于抽象,孩子不容易理解;更有一些所谓的“超感训练”,更是智商税了。

这些形式可能针对某些情况有效,但还是游戏最适合孩子。

红极一时的“波动速读”课程,图片源自网络

3

教育环境小学化


有的家长则是为孩子打造了“小学化”的家庭教育环境,比如为孩子制定“课程表”,规定了每天什么时候看绘本、什么时候背英语;为孩子购买昂贵的“儿童书桌”、“儿童写字桌”,让孩子能有好的“学习坐姿”;甚至为孩子请的“幼教家教”,督促孩子学习。

在淘宝搜索“幼儿书桌”的结果
4

评价维度小学化


而家长在评价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小学化”倾向,如将孩子学了多少知识、会背多少古诗、会不会从1数到100等。这些都是评价的维度“小学化”了。

图片由幼师口袋原创


5

生活方式小学化


虽然受疫情影响,线下培训机构都暂停了营业。但还是有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安排“学习行程”,比如自己买作业,自己搜视频给孩子看......

小小的身体被“学习”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小学化”了。

图片由幼师口袋原创




“家庭教育”有何危害?




“家庭教育小学化”本质上是“超前学习”,对孩子的危害真的不小:

1

拔苗助长,孩子学不会

提前将小学的知识教授给孩子,但这些知识往往高于孩子实际可以达到的水平。孩子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家长的“好意”其实是在“拔苗助长”。

图片由幼师口袋原创


2

难度太大,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而这些“难度过高”的知识,让孩子产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挫败”,这一方面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则会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对孩子之后的学习兴趣造成的影响是“毁灭级”的。

图片由幼师口袋原创

3

耍小聪明,三年级成绩断崖式下降

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还有一个“隐形”的危害,就是让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领先一步,误以为“学习是很简单”的。

这样的孩子会错失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机,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认真做,靠小聪明获得不错的成绩。而到了三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后,小聪明再行不通,学习成绩便直线下降。

本文作者:韬韬,首发于公众号:幼师口袋。全国已有300多万幼师在用口袋。我们希望让幼儿园不再“小学化”,把老师的时间还给孩子,让教育更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