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幅砖雕彩绘展示扬州非遗

 李明旭 2018-01-11
​精神堡垒雕塑设计图

  昨日,记者从486非遗集聚区了解到,目前集聚区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在整合工艺坊、非遗文化美术馆、漆器厂、玉器厂等资源的基础上,新增60余幅仿古砖雕彩绘非遗解读、新雕塑“精神堡垒”等系列文化旅游新亮点。

  60余幅仿古砖雕、彩绘

  展现扬州民俗风情、民间传说

  还记得曾经的剃头匠的担子吗?一张长板凳,一块白棉布,老师傅手握着一把看上去有点年月的剃刀,一个临时剃头场所就这样诞生了;“糖画”是孩子们最欢迎的项目,一个炉子、一把勺子,能工巧匠现场用“糖”作画,这也算得上是扬州最早的街头艺术之一……如今,这些传统手工艺大多悄然消失。

  “这些传统老行当是扬州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历代扬州人智慧的积淀。”工艺坊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明说,他们与扬州的民间文学、民俗风情一样,从遥远的历史中一直传承下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风情的淳朴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明表示,通过多方收集资料,非遗集聚区的工作人员花半年时间收集了60余项有关扬州民间文学、民俗风情和扬州老行当的介绍,“未来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展现扬州非遗之美。”

  宝应水乡婚俗、杜十娘传说、扬州的老银匠……60余幅一平米见方的仿古砖雕或彩绘将出现在非遗集聚区主干道的墙面上。“目前仿古砖雕已经在制作当中。”陈明解释,之所以选择以砖雕为主要载体,正是看中了砖雕也是扬州的传统工艺。

  业内人士认为,扬州湖南会馆的砖雕、大明寺大雄宝殿内的大型砖雕、瘦西湖隧道的砖雕匾……这些都是扬州市民所熟悉的各具特色的砖雕。扬州的古老历史,在一块块砖雕上,熔炼着思想,也雕凿着永恒,更为非遗集聚区增添人文情怀和传统元素。

  名家创作孔子、老子雕像

  将设立在西广场主入口

  在486非遗集聚区的西广场主入口处,还将设立两座雕像,分别为孔子和老子,两座雕像最终成形达2.1米高。作为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对中国数千年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创作这样两位圣人的雕塑,历来都具有重大的挑战。据悉,此次,孔子像是扬州大学副教授常再盛和其助手、青年雕塑家张窗费时一个月完成的。昨天下午,记者在常再盛的工作室看到了已经完工的孔子像。“我曾三度制作孔子半身像,每一次创作的形象都不一样,每次创作都有些忐忑不安,希望能够有所超越。”常再盛表示,现在大众所看到的孔子像是“画圣”吴道子创作的,他所创作的孔子像遵循了吴道子的画像,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此次创作两易其稿,其中对于孔子的面部刻画是雕塑创作的重点,更加注重了人文气息。

  老子像为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徐诚一设计制作,在创作中,他删繁就简,将老子脸部的细节表现得非常细腻。

  “精神堡垒”与非遗之门遥相呼应

  11月中旬将与市民见面

  此外,在非遗集聚区东面,还规划竖立起一座新雕塑——非遗集聚区的“精神堡垒”,其上将标上“扬州非遗文化旅游区”的标识。

  “'精神堡垒’是指表达企业形象的独立式标识,是企业文化、精神、形象要传达给人的一种独特艺术载体。”该雕塑的设计公司上海华卫堂策划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仲华解释,这一新矗立的雕塑高近9米,采用不锈钢和烤漆工艺制作,主体选择中国红的色调。“在设计时,我们将扬州园林建筑融入其中,既能体现扬州园林的独特门头造型,还展现了扬州园林中的独特窗格,彰显了扬州自古以来的文化气息。”

  陈明表示,这一雕塑与非遗集聚区西广场的“非遗之门”地标将遥相呼应,“'精神堡垒’位于马泰路与盐阜路交界的桥口处,内装有LED系统,每到夜晚将与非遗之门一起呈现出夺目的视觉效果。”

  据了解,孔子老子塑像、仿古砖雕彩绘非遗文化解读以及“精神堡垒”等系列非遗集聚区的新景点、新亮点正在加班加点制作,“有望于11月中旬前打造完毕,与市民见面。”陈明说。(邱凌)

​------------------------------------
​中央党校立吴为山雕塑近作《问道》

作者:尚荣

日前,中央党校为立在校园内的大型青铜雕塑作品——《问道》举行隆重揭幕仪式。作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子、孔子两位文化先贤的形象。

雕塑的作者为雕塑家吴为山。这件向中国传统文化两座高峰致敬的作品耸立于中央党校掠燕湖北岸,成为人文新景观。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两位先哲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知常达变的思想理念,彰显了儒道两家各自不同的哲学精神,影响深远。孔子曾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问道》中的孔子像浑然高古,造型圆厚,强调体与面的结构关系,整体弥散着礼敬与端严,展现出儒家中正祥和、仁爱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像则飘逸悠游,造型奇崛,强调线的表现,上善若水、淋漓而下,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
​青铜雕塑作品《问道》 资料图片

据吴为山介绍,他在塑造孔子时,立意将其塑造为一座中国传统文化泰山。在图像文献方面参考了吴道子的孔子像,同时也参阅了《左传》对孔子的相关描述,力求将孔子的形象从其精神里走出来。在图像文献上借鉴了所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关“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图式,并运用写意的雕塑手法,融合中国传统泥塑造型加以表现,心手相应,任运自然。专家认为,《问道》从内容与形式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创作过程中,以“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而进行,追求“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这是一种强调审美主体意识、强调个体审美自由及审美认识价值的生命体验。吴为山通过该作品的创作与实践,完成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理解并加以表达。

专家认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首先须将自己塑造成为深厚学养的文化人,汲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厚积而薄发,才能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此同时,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更要在内容与题材上,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
​问道先贤,文以化人。专家认为,文艺工作者要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吴为山雕塑《问道》作品可以说是一次有力的践行。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2日 09版)
60幅砖雕彩绘展示扬州非遗"精神堡垒"雕塑中旬亮相_扬州网
​-------------------------------------------
60幅砖雕彩绘展示扬州非遗"精神堡垒"雕塑中旬亮相_扬州网 
​-----------------------------------



我的图书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