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

 冬天惠铃 2018-01-11

摘  要:《京华烟云》是由几部分组成,但不是一个漫无结构分散的故事,而成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全书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亦可以说如若庄子在世。而林语堂将之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姚木兰是该书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在众多的人物当中,林语堂最推崇的却是姚木兰。因为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多种优点及人文思考。本文意在从木兰的思想、智慧、容貌、为人处世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来进行描写,为我们展示一个“京城第一才女”的生活,及其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姚木兰;道家思想;聪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名为《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1939年发布首版英文版,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4年义和团运动到1938年抗战爆发为止将近40年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木兰的聪明、大度、处事圆滑、进步的思想,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都是很值得现代人去学习的,有很多人认为木兰是一个神话般的女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只要认真的去学习,不用学习她的全部,也都会获益匪浅。

一、木兰的思想

  说到木兰的思想,就一定要说到她的父亲姚思安。他信奉的是道家的思想:“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1]他认为,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这样的活法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他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认为一动不如一静,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命,要逆来顺受。他同情变法的光绪皇帝,有反洋的意识,有一些维新的思想,办事干脆,非常地有智慧。道家总是比儒家胸襟开阔,儒家认为自己对。道家认为别人对,自己也许会犯错误。姚家的儿女、仆人都受到他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他最疼爱的女儿姚木兰,他排斥父母之命,拒绝媒妁之言。让女儿对婚姻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从未强迫她们去做什么,也正是这样,他的包容大度影响了木兰。

    木兰的思想,一生都是受其父亲的影响,而且很严重,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没有走出父亲的影子。用书中最点睛的话来说:“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木兰曾听见父亲说心浮气躁对身体有害。理由是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入侵。在木兰以后的生活中,有好多时候她想起父亲这句话来,而这个道理竟然成了她的人生指南,无论她做什么事,都很冷静、从容。这让她在出嫁以后得到曾家人的赏识和信任,稳定了她少奶奶的地位,虽然她生的是女儿,但是,她处事为人的优点发出的光环,足以遮盖她的小小失误,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

    父亲的新思想也影响到她,木兰有几种其他女人没有的本领:第一,她会吹口哨;第二,她会唱京戏;第三,她收集古董,而且会鉴赏,尤其是甲骨。吹口哨是荪亚教的,那时的她们没有那个胆量[2]针对她这一爱好,她的父亲很纵容,而唱京戏是父亲亲自教给她的,母亲总是把父亲看做一个腐败或是破坏的力量,教女儿一些不应该教的东西。父亲特别地爱出去云游,给她讲一些新鲜的事,带回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木兰婚后也不像封建传统的女性那样,在家相夫教子,她很愿意出去游玩。她可以算是一个“不规矩的女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坏儿媳了”,她爱和荪亚去吃小饭馆,爱去逛公园,公公婆婆还真的是有一点儿恼她,恼她的不安稳,然而在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女人承受着很多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而木兰却可以在压力之下美丽地成长,完属不容易。从中也体现了时代的女性有了反抗的意识,只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多局限的因素,束缚了她们思想的发展。

二、木兰的智慧

(一)处事机智

  她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 念书的时候很少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到她, 很多事情一点就懂, 号称“京城第一才女”的她在处理事情上面也是游刃有余,曾家为了治大哥平亚的病选择了冲喜的方式来治疗平亚的病,结婚当晚平亚请求和曼娘喝交杯酒,但是我们知道平亚的病是不可以接触酒水的否则会加重,也许在平亚心中想的是如果连交杯酒都不能和自己心爱的曼娘喝上一杯的话他会感觉很愧疚,那将是一场不完美的婚礼。随之,结果是平亚病逝,而这个消息却给了曼娘一个巨大的打击。曼娘生不如死, 许多人劝说都不能让她好转, 是木兰想了一个妙计, 劝好了她, 让她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 曾家的人很感谢木兰, 她的妙计收效之大是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可见木兰的聪明是天生的, 并不是她刻意表现出来给别人看的, 这也让曾家的人更加喜欢她, 更想让她做曾家的儿媳妇。再者就是在木兰的婚姻出现第三者的情况下, 她并没有像其他妇女那样, 和自己的丈夫一哭二闹三上吊, 为了孩子她也不想离婚, 想维护这个家, 她和父亲商量, 用机智的手法, 没有结仇恨成敌对, 让第三者曹丽华看到木兰的宽容、高贵、有知识、有才华, 虽然曹丽华比自己小十几岁, 但是曹丽华最后还是知难而退, 和艺专的一个教授结婚了, 和木兰夫妇还成了好朋友。木兰凭借自己的智慧, 挽救了家庭、挽救了爱情、挽救了自己和丈夫, 这一点就连我们现代人都不容易做到, 而她做到了, 她是女中豪杰, 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二)智取姓名

  木兰结婚三年, 生下了儿子“阿通”, 初听名字很俗气, 但是木兰的解释, 却让这个俗气的名字有了脱俗的含义, 这是个典故, 陶渊明有句诗:“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粟”。荪亚的母亲叫玉梨, 孩子叫“阿通”, 意思是老想“梨”, 最好的诗人给孩子起名字, 都很简单, 就如同日常生活里重要的东西, 都是平易自然的。苏东坡为儿子取名为“过”, 意思是“一个过错”。木兰的这种思想, 这种博学也是受父亲的影响, 姚先生对女儿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许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话、他的行, 会给女儿的一生带来这么巨大的影响。文中许多描写都有反映了姚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是木兰给自己孩子取名字而是给妹妹莫愁的孩子取名字。莫愁生子那片段,莫愁将生孩子了,就想提前帮孩子取个好名字,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字听起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和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我想,这不仅可以看出木兰的聪慧,还表现了木兰有着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三)博学多才

  同时,木兰的聪慧还体现在这些方面:她识甲骨,通古玩,善诗书画,懂中医药,还有一位热衷道学的父亲,可以说,她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连给曹丽华写封信用的都是文言。那个时候已经五四,白话文应该很盛行了。当然,她也读新学,这使得她开明不迂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的身上,深深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厚、含蓄,那是她脱不去的风骨,但她并不忠于封建旧道德。 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和后来被统治者利用的程朱理学,把传统文化都弄拧了劲儿,好像一提传统文化,就要和封建流毒划等号。其实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广博精深,互包互容的。木兰深解其理,她知道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木兰在诗书方面的造诣吧!在给她哥哥体仁写信的时候, 木兰说:“我有个主意。我最恨的就是按照《秋水轩尺牍》的格调写, 咱们按照明人的小品尺牍, 或是清人的小简的风格写吧! 摆脱答俗, 单刀直入, 一针见血, 谁写的也不要超过一百个字, 这样才简短有力, 照着旧的老套写, 怎么也写不好的。”结果她写的是:“妹木兰鞠躬, 承允之葡萄牙国寄下封信, 今事如何? 是否葡萄牙将易为香江牙? 但不论葡萄牙, 香江牙, 甚至黑豆牙, 但幸勿易牙过于频数。受到象牙扣, 敬致谢意。但为何独无一物孝敬慈亲, 何故? 连雨多日, 天气转凉。如能共此笔墨, 乐何如之。”[3]她的这几句话, 让立夫和莫愁对她赞叹不已, 尤其是孔立夫, 对她刮目相看, 几句逗笑的话, 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也只有姚木兰会有此细腻的心思, 木兰的活泼可以看出她的聪慧是高于常人的, 她并不是一个只有外在美的花瓶, 她有丰富的内涵和知识, 这也让她在众多的美女中鹤立鸡群, 让每一位读者佩服。她的聪慧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相上下,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独有的容貌

  “在那时候儿木兰还是一个身段儿单薄的孩子,以十岁论,长得不算大,眼睛晶亮,头发乌黑,梳成一个辫子,垂在肩膀儿上,薄薄的夏季衣裳越发使她显得瘦小。””[4]

  “想到像木兰那么年轻,那么漂亮的姑娘丢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那种恐怖简直比死还可怕。 ”[5]

    悬赏寻找迷失女童启事 敬启者:女童姚木兰,年十岁,身穿白衫红裤,眉清目秀,发乌黑,梳辫子,天足,脸盘小,皮肤细白,身高三尺。”[6]

    从上面这几段话语可以看出木兰的独特的外貌,接着我会从“眉目之美”“形体之美”“声音之美”这三面进行详细的描写:

  (一)眉目之美

    小说中对于木兰的外貌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而是把木兰和妹妹莫愁做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长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7]这段话的描写突出了木兰的眉目之美,我们常说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木兰的眼睛充满神采,无时无刻不透射出她性格中的文静、包容等。但更多透射出的是她的才华与智慧。可以看出,在姚木兰的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美的审美标准。

(二)形体之美

  面对姚木兰的容貌之美用浓墨的极力渲染的则在于对婚礼上的木兰的描写:“新娘,为万众瞩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结舌,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矩;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态丰满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瘦削一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她如此的完美,奈何!奈何!”[8]

    这段描写木兰形体之美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来广泛的想象空间,姚木兰既像越国美女西施,也像三国美女貂蝉,更像出水芙蓉,清新自然。作者用这样的赞美来表达女性的自然天成,是天地中孕育的京华。

(三)声音之美

  木兰的声音更是独具一格,在小说的第三十回中特地通过著名画家齐白石之口描写了木兰声音的魅力:“木兰以低而富有音乐美的声音大声笑出来。她说:“齐先生,早就想认识您了。”老画家还是闭着眼睛,他说:“声音好妙!声音好妙!我真想画下来。”他的眼睛慢慢睁开。一看见木兰,他坐起来,赶紧找他的拖鞋。他问:“你是谁?”还没等木兰自己介绍,他又接下去说:“对不起,不要见怪!我早就想画一个像这样声音的仕女呀!”[9]

    以上可以看出,姚木兰自然完美,无论是眉目、形体、还是声音都有独具的特色,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她的美丽会让读者深深印刻在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同样承载了许多哲学含义,作者在她一生的变迁和自我认识的过程探讨了诸多哲学问题,带给我们以想象的空间。姚木兰在富家女儿向平民的转变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和蜕变。

  《京华烟云》原译《瞬息京华》,“烟云”也好,“瞬息”也罢,无非是人生匆匆,世事沧桑,庄子道学的思想是林语堂全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切都是天命已经订好了的,全书沉浸在一种人类自身之外的伟力之中,亦可说是“道”。木兰须应天命而与荪亚结婚;也因一个微小的选择而上了那辆走失的马车,使她有了一场险恶的童年经历。机会来临而不取,是逆乎道也。同时这种思想影响了全书的人物。姚太太相信是天命让她遇见银屏,经亚相信人各有命,所以他才一直劳碌,担起家用的担子等这一切,仿佛是天命的一手安排。全书从姚府由京城举家逃难为首,以姚木兰由杭州西逃为尾,以逃难为始,以逃难为终,十分耐人寻味,仿佛几十年来的变化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切都是天命,天命一定,谁也逃不过的。”全书的最后,寺里的老方丈仍然站立,一直看着走向内陆的群众,这个方丈可以看做是“道”的化身。它无处不在,一直注视把握着人类的命运,书中的每个人都看似抗争、叛逆,可是到头来还是命中定数。这种矛盾也是每个人生在世的矛盾,争与不争,逆与不逆也许都挣不脱道,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但是这么说又好像过于的悲观化了。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这一形象融汇了林语堂对人生、生活、哲学、信仰等多重的思考,她完美的适应了各种环境和时代,无论是她的思想、容貌还是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可堪称完美,并且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坚韧中仍富含着美好。符合传统礼教,但同时又具有现代的意识,林语堂曾明确表明:“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而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女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已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京华烟云》这本书在很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姚木兰的复杂形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

注  释

[1]陈鼓应.《庄子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8.

[2][3][4][5][6][7][8][9]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75,228,12,27,41,492,305,446.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

[2]曹雪琴.《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李志红、严敏、邱春光.中国的乱世佳人之《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分析[J].电影评价.2009.

[4]朱人一.浅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J].2012.

[5]柳世平.《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原型再探讨[A].2012.

[6]金庸.《鹿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7]张恨水.《金粉世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8]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9]郑麓.从“会话含意”看《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经典形象.[A].2015.

[10]孟宏.《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与林语堂的哲学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2(3)

[11]东红.论林语堂的女性观[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2(4)

[12]张正.“旧瓶新酒”—再析庄子思想映射下的《京华烟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7)

[13]朱静.从《京华烟云》看精彩纷呈的女性群像[J].电影文学,201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