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云: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 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说的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 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并且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伟大工程, 它利用地形与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 解决了泄洪、排沙两大难题。 鱼嘴分流都江堰的第一道水利工程是鱼嘴, 它修建在岷江的弯道处, 汹涌的水流到了这里会被这道“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 只有内江水可以进入成都平原。 李冰治水时让内江河床低于外江, 这样,在秋冬季枯水时节, 确保了六成水进入内江,四成水排在外江, 而春夏季丰水时节,因循弯道动力学的规律, 水流会大量冲向河流弯道的内测,也就是外江, 又因为外江修建得比较宽, 所以会有6成水排往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 这样保证了进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按河床高低排沙此外,内江入口处,河床凹陷, 而外江入口处河床凸起,按照水流的自然规律, 澄澈的表层水流向凹地,浑浊的底层水流向凸地,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 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已经不再那么汹涌, 但依旧携带大量沙石,这时候就需要飞沙堰发挥作用了, 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 内江水已巨大的冲击力流到此处, 会被飞沙堰旁边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 飞沙堰二次淘沙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 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 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 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 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 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宝瓶口洪水流量控制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 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 李冰治水时,花了8年时间将石壁凿开, 形成了如今千年不变的宽度。 宝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被宝瓶口阻拦, 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 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 二次排洪所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有效控制了洪涝的发生, 同时也可以满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达到了水旱从人的目的, 他是古人伟大智慧的结晶,顺应自然规律, 至今生生不息,堪称世界水利文化的奇迹。 不得不承认,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 与它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 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 都随着岁月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 唯有它,源远流长,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
|
来自: yaoandyeyao >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