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是京郊韭菜生产主要季节。大部分是在温室内进行,只有极少部分是在拱棚或者大棚+拱棚里进行。由于内外温差大,通风不便,导致棚内空气湿度高、结露严重,灰霉病极易发生。韭菜灰霉病会导致单茬绝收,下茬严重减产,药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但是治疗效果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灰霉病在设施里对于韭菜的危害性已经超过韭蛆。 实际上,无论是灰霉病还是韭蛆,都可以通过控制“茬口”密度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这个“茬口”不是种植茬口,而是指收割,简单说,割的次数少一些,灰霉病和韭蛆发生程度都会下降。 除了灰霉病和韭蛆,蚜虫、蓟马和韭菜疫病也会发生,一旦发生,也会造成严重损失。不过新韭菜地或者种植年限少的地块发生较轻。 京郊的韭菜在生产定位上,以产量稳定和品质稳定为主,高产和短期高收益处于稍微次要的位置。前者是指确保病虫不成灾,不一味追求高产。后者是指在不用药或者少用药的时候保障品质安全,施药较多的季节,依然能保障韭菜质量安全(主要是农残)。 明确上述目标以后,技术就容易落地了。基础工作有四方面: 选择对路品种 控制收割次数 收获要有计划性 有机肥注意腐熟 以上细节落实到位后,植保问题一般都会在可控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因地制宜,灵活配置绿色防控技术,防控成本(包括人力)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休眠品种韭菜在保护地长了35天的样子 ▲不休眠品种在保护地长了5天的样子 休眠品种具有叶色绿和味道浓的优势,能在保护地种植休眠品种,产品在商品性状上就有竞争力了。北京市的拱棚越冬韭菜选用的就是休眠品种,叶色更绿,辛香味儿更好。 ▲上图为京郊的越冬拱棚韭菜,这个是休眠品种,风味比温室的浅休眠品种浓郁。种植成本低,可以连续收割三次,用补充天敌为核心技术的综合措施来控制韭蛆,一整年没有施用化学农药,效果较好。 韭菜灰霉病 灰霉病是冬春保护地韭菜首要病害,主要为害韭菜叶片。低温高湿和植株衰弱利于该病发生蔓延。在保护地里它会逐茬加重,这个规律非常明显。收割频繁的地块发病早、发病重。结露严重的植株和棚膜结露下滴处最先发病。重点应做好刚扣棚后的棚室消毒和收割后预防用药两方面工作。 ▲韭菜灰霉病初期叶面出现白斑 ▲湿度大时出现灰褐色霉层 ▲韭菜灰霉病发生严重 目前登记防治韭菜灰霉病的药剂主要是是腐霉利,单一有效成分频繁使用,加之灰霉病菌自身极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下降。为了保持防效,菜农往会进一步加量和增加施药频次,形成了恶性循环,反映到产品上就是腐霉利农残超标。 实际生产中,选用速生性强的品种,可以在3刀之内不用药剂,计划好收割时间,能够成功避开灰霉病,下面以北京市植保站顺义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例子来说。 ▲2016年12月17日平茬,2016年12月19日长势 ▲2017年1月7日长势(平茬后21天) ▲2017年1月17日(平茬后31天) ▲2017年1月22日收割头茬(平茬后36天) ▲2017年2月20日收割第二茬 这个韭菜是久星18号,属于浅休眠品种,以上照片都有日期, 2016年12月17日平茬,2017年1月22日收割头茬,2月20日收割第二茬,平时依据天气情况正常放风管理(不过清晨棚内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结露情况),没有熏任何杀菌剂,截止收获时,未受到灰霉病的为害。3月的时候赶上第三刀,此时温度升高,放风条件改善,韭菜生长迅速(25天可以收割),配合放风控制,也可以完全避开灰霉病的发生。 可以这么说——“适宜品种+收割控制+合理的湿度控制=不用杀菌剂能收获的好韭菜”。 韭蛆 韭蛆是多种为害韭菜的蚊类和蝇类幼虫的统称,北京地区绝大多数是韭菜迟眼蕈蚊。韭菜迟眼蕈蚊的卵多产在韭菜根茎周围的土壤内,幼虫具有钻蛀性和腐食性,可营腐生生活,常聚集在韭菜鳞茎、根部及假茎处为害,蛀食韭菜内部组织,由外及内蛀食,然后随着寄主的腐烂进入髓部,常集中于韭菜“葫芦”里为害,甚至钻蛀到白色嫩茎中为害,轻者植株叶片变黄,萎蔫下垂,难以萌发新芽,重者上部叶片基部断落,整株萎蔫死亡,严重影响韭菜的品质和产量。 ▲轻度发生时-韭菜田间受害状 ▲中度发生时-韭菜田间受害状 ▲严重时-韭菜田间受害状 有人会问,冬春季那么冷,韭蛆还厉害吗?答案是依然可以严重发生!尤其是从秋季到现在连续进行韭菜生产的棚室。这个季节温室韭蛆发生逐日加重,有韭菜的园区需要积极应对。 应对策略 生产上的建议对策是要么尽快收获,要么尽快施药。药剂防治时要做到成虫和幼虫防控并举,注意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必要时应延迟收获,以防止上市韭菜的农药残留超标。 登记药剂 目前防控韭蛆的登记药剂开始向新药剂转变,前些年还是毒死蜱和辛硫磷当家,现在毒死蜱完全退出,已经被全面禁止使用,辛硫磷登记产品极少,新烟碱类的吡虫啉已成当家成分,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的氟啶脲登记产品也不少,噻虫嗪、噻虫胺和氟铃脲逐步跟进,后续预计复配的药剂也会陆续登记。京郊防控韭蛆的生物产品中效果较好的是昆虫病原线虫,目前在北京市的昌平、顺义、平谷和大兴都有示范应用,生产一线的韭农和技术人员普遍反映效果明显。 由于登记防控韭蛆的药剂以防控幼虫为主,施药方法以灌根和撒施为主,用药量较大。在土壤里用药,加之一般在非最佳时期(即虫量较大时)施药,所以容易超量用药。这时即使坚持原有安全间隔期,也容易引起农残超标。 鉴于生长期施药风险大,韭菜又是宿根作物,夏季养根、冬季回根,所以目前提倡“冬蛆夏治、春蛆冬治”的化学防治对策,依靠超长安全间隔,确保韭菜的安全性。 随着高毒农药的禁限用和病虫害抗药性的快速增长,病虫发生以后,打一遍或者几遍特效药就迅速搞定的情况越来越少见。因此,无论是韭菜还是其他作物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以后都将会非常被动。所以,不仅仅是有机和绿色生产基地,即使普通的蔬菜生产基地,也应该加强品种选择和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这就是植保专业所谓的“农业防治”。 作者:胡彬(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