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北方的祠堂比南方少?

 巨天中l503hvw2 2018-01-11

去过南方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祠堂,甚至小小的一个村落有十几座祠堂,每逢过年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祠堂里都热闹异常。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在南方地区非常普遍。



视线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绝迹,甚至一些80和90后,都不知道祠堂为何物。甚至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对祠堂的印象都很淡薄。同时与之相伴的另一种情况是,北方很少有单一姓氏的村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多个姓氏。


同样都是汉族,同样都讲求认祖归宗,为何北方偏偏就没有祠堂呢?


在古时南方地区远离北方的长安、洛阳、北京被定都的中央政府,所以古代南方相对很少有像北方那样频繁的战争,北方地区常年战乱,大量人口被屠杀或者逃亡到南方地区,每次改朝换代基本上中原地区人都会空了,如曹操诗句里写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而南方的农村尤其相对经历战火少,多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世代居住,相对很少频繁的迁移,基本上一个村,甚至一个乡一个姓,村民之间基本上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喊堂哥,堂叔甚至堂叔祖。


再有就是频繁的水旱灾害,倒逼这一区域的人们不断逃荒。而逃荒又导致各个村子原有宗族结构的瓦解和崩溃。试想,有的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些人即使逃荒回来,也有很大可能不会回到原来的村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姓氏组成一个个村庄,宗族观念自然非常淡薄。



这种人口流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导致的流动。由灾害、战乱导致的被迫流动,不但使得各个村庄的宗族观念淡薄,而且还异常贫困。


灾害导致逃荒,逃荒导致流动,流动又造成宗族观念淡薄和贫穷,环环相扣。如此一来,活人都顾不过来了,怎么会为死人修建祠堂呢?


逃荒、逃荒,家安在独轮车上。天灾人祸的持续夹击,彻底灭绝了华北地区的祠堂基因。



不过客观因素造成的宗族观念淡薄,并不表示这一地区人们的宗族观念彻底消失了。电影《一九四二》逃荒出发前有这样一个场景,长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带的东西,他特意嘱咐儿子,把祖宗牌位带上,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里人。同时北方人没有祠堂但是有家庙,供奉的不是自己的祖先,多是各方神灵,北方唱社戏一般就在家庙旁边。



不过幸好那些地区宗族观念没有被侵蚀,改革开放后,祠堂如雨后春笋又纷纷建起来了。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生活好了,观念也多元化了,像河南这些北方地区为何不重建祠堂呢?


其实,从一些家族续修家谱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很多人是热衷修建祠堂的,然而一个村子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姓氏,每个姓氏都修建各家的祠堂,这不太现实——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祠堂的修建。


爱国者诚信联盟为建设一个传承中华传统宗亲族文化、服务全国各宗亲族线上线下祭祖、组建姓氏宗族文化社区、打造同宗族人聚集和联系强大平台的“中华宗祠”,特别研发出姓氏根二维码。每个姓氏的根二维码,都是唯一的,全国只有一个。


拥有姓氏根二维码后,可获得成立宗亲会的独有权利,祭祖线下宗祠的共同运营资格,以及担任该宗亲会副秘书长或以上的资格。宗亲会使用姓氏根二维码,将打造姓氏文化社区,成为同宗族人聚集和联系的强大平台。同时,利用姓氏根二维码独有频道,可方便粉丝查询该姓氏的起源、宗室、迁徙分布等情况,以及参与网上祭祖等相关活动。同时,在姓氏根二维码上,可以看到所有粉丝的联系方式并与之互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远的民族,56个民族的宗族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宗族文化是时下崛起的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和民族繁荣的根基。


想要拥有姓氏根二维码,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有情怀、愿意积极为自己的宗亲族做服务和贡献


2、有一定经济实力与人脉资源,志同道合者



宗亲族天使召集人,1个姓氏全国只找1个人,朋友,是你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