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性解决中药煎煮问题!(值得收藏)

 乐乐书屋 2018-01-11
 作者/沈宁⊙编辑/张亚娟

导读中药煎煮前应该做哪些准备?用什么火候?煎煮多长时间?选用什么盛器?这些问题你确定都知道么?这篇文章一次性解决了大家所有的疑问!



中药传统煎法及改良服法


汤剂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最早的剂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伊尹创汤液”之说,至今临床对汤剂煎煮法仍多沿袭传统煎煮方法。


汤剂煎煮是否得法,关乎药效的发挥,不容忽视。古代医家对此十分重视。


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徐灵胎指出:“夫烹馁失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之治疗可不讲乎。”煎煮不当轻则失效,重则伤人。


煎药前应先用冷水浸泡1小时以上,使药性尽量溶入水中。


如有后下药则另碗单泡(煎煮时分2次后下,分别倒入搅拌,开锅即可)。加入水量不必过多,以盖过药面2cm即可。如有先煎药则不必浸泡,可取浸泡其他药物之水放入先煎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煎煮15分钟,然后再倒入其他浸泡之药同煮。特殊药物先煎时间宜延长,如附子、川乌、草乌等药物应先煎半小时以上。


煎煮的火候


传统是“先武后文”,即沸腾前宜用大火,使药物中的水较快沸腾,沸后改用小火维持药液微沸翻滚,以利药物在汤液中不断释出有效成分,又不使水分蒸发过快,此为共识。


但近代医家认为诸如解表剂多为花茎叶之类,质轻气香,常含挥发油,较易出汁,不宜久煎而采用“武火速煎”,以达气足力猛,药力迅速,直达肌表;滋润调理剂多为根果、矿贝、鳞甲之类,质重坚实或味厚滋腻,难以出汁而采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时间与煎次


《中药调剂学》“汤剂操作规程”规定:解表剂头、二煎煎煮时间分别为15~20分钟及10~15分钟;一般药剂为20~25分钟及15~20分钟;滋补调理剂为30~35分钟及20~30分钟。不论何类方剂,煎煮均为2次;头煎时间均大于二煎;补益剂时间大于解表剂。


煎煮中药必须选用适宜的盛器。


对于所用器具,古代医药文献已有论述。《华氏中藏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即有将药物置于“瓦”、“坩土锅子”、“瓷器”、“土器”、“铁锅”及“铜器”等物之内而进行修治的记载。


现代煎器在使用瓦、陶罐、砂锅的同时已逐步扩大到使用搪瓷锅、不锈钢锅等。


铁锅具有传热快、使用便捷的特点。


但在使用过程中易与药物发生不良的理化反应而影响药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古代贤哲对此早有认识,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铁,气味辛、平,有毒……凡诸草木药皆忌铁器,而补肾药尤忌之,否则反消肝肾,盖肝伤则母气愈虚矣。”


微观科学十分发达的现代,对某些药物与铁金属的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研究证明,铁的化学性质较活泼,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苷类(尤为黄酮类)成分与铁反应生成有色难溶的化合物;鞣质成分与铁反应生成鞣酸铁盐而使药物变色和发生沉淀。


在常用中药中含有上述成分的品种是比较多的,故煎煮中药不宜使用铁质容器。


汤剂习惯的服用方法是早晚各1次,且要求空腹。实际人体最佳吸收时间为上午9点、下午3点,这与人体生物钟有关,故服药时间应调整为上、下午分服为宜。


沈氏女科主张按照传统方法煎煮中药并改良服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应,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