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需自强,家长也需成长!

 含德厚比赤子 2018-01-11

当孩子确诊患病的那一刻

仿佛日子都已经变得灰暗

恰恰是已经为人父母

赋予了我们坚持走下去的勇气

面对有着心智障碍的孩子

承受着外界的不理解和偏见

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一期

嘻嘻(化名)妈妈将分享亲身体验

“育儿需自强,家长也需成长”


1

1

1


我的儿子嘻嘻现在已经4岁9个月了,目前在东莞一家民办幼儿园上中班。


2014年10月,嘻嘻刚好1岁半的时候,经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确诊为自闭症。确诊过程大约不到10分钟,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在嘻嘻的表姐快3岁的时候,她也是不怎么说话。当时去妇幼保健院检查疑似她患上了自闭症,后来去中山三院找邹小兵教授看了几次,排除自闭症,确诊是发育滞后。经过适当干预,现在她已经上小学,一切很好。


在嘻嘻1岁4个月左右大的时候,也是没有语言。他整天像个陀螺一样忙忙碌碌,爸妈叫之不应,但也不吵不闹,自己独自玩。现在知道那是没有依恋,但在当时我们还以为这个孩子比较好带、比较乖。


幸亏嘻嘻舅舅看出来了,叫我们去医院检查一下。我们带嘻嘻去了妇幼保健院也是被查出疑似自闭症,因为舅舅了解一些自闭症的知识,劝我们尽早去广州给专家确诊。所以我们立马买了黄牛票,赶赴中山三院。


当邹小兵教授宣告嘻嘻患有自闭症那一刻,我们的内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崩溃。既然被权威专家确诊,毫无悬念,那么我应该及时知道应该怎么做。


我们报了邹小兵教授两天的家长学习课,初步系统地学习了自闭症的相关知识和干预的方法,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邹小兵教授说早期干预的原则:“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无快乐不干预”


早期干预

这看似简单的原则,蕴含极为深刻的道理:

①  “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意味着高强度,密集化

②  “一对一”,意味着特殊化、个别

③  “面对面”,意味着注重社交、注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

④  “无快乐不干预”,意味着关注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根据以上第四点不难看出,其实早期干预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做得到,而且有可能比机构做得更好


机构有上下课的时间,家里没有;机构很难长时间一对一,家里可以做得到;相比机构老师,家人更有爱心和责任心……我们唯一缺的就是一些专业知识,但是这是可以弥补的。


明白了这些后,我猛地投入学习,买各种各样的书籍来看,恶补自闭症相关知识和干预的方法、技巧。自己在与孩子互动的同时,也报读了东莞康复实验学校半天班——这是我在东莞唯一去过的康复机构


在这家学校里,我观察老师是如何教孩子的,如何跟孩子互动的,想从中学到一点专业知识。但很可惜,凭着我不大专业的视角,我感受到老师们不大专业,有些课程没有很大的针对性,有些老师没有足够的爱心,孩子在这儿上课时是不大快乐的。


1

2

1


所幸的是,香港的亲戚知道嘻嘻患有自闭症,建议我去香港的机构做康复。我思量了一下决定去后,就马上申请香港协康会的“青葱计划”为期一年的“伴我同行——学前自闭症儿童基础训练四日班”


协康会(Heep Hong Society)是香港一个的儿童教育及福利机构,大部份服务经费来自社会福利署的资助及公益金每年的拨款,能申请进去做康复训练的基本免费。


“青葱计划”是香港协康会旗下的一个机构,自负盈亏、以非牟利形式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期望为家长在政府资助和私营服务以外,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选择。


虽然“青葱计划”是一个收费机构(收费标准比社会上其他私营机构稍微便宜),但是老师的专业性不打折。


就这样,2015年8月-2016年8月,嘻嘻开始了在香港协康会“青葱计划”学习、干预、康复的封闭式学习,每周四天,每天两个半小时(早上9点至11点半)。


为了怕家长在干预老师上课的效果,所以上课期间,家长不能进去陪伴,放学时老师简单介绍孩子今天的学习情况。


说实话,这个训练强度不算大,我知道国内多都训练一整天的,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小孩来说,也足够了。


训练不只是在机构里,在家里也可以进行。我觉得一个两岁多的小孩,他的主要任务是玩,没有什么比玩更重要更符合他的天性了。


所以课余(下午)的时候,我没有再给他追加报读其他课程——虽然香港也有很多这样的资源——而是带着他去博物馆、科技馆、去各种各样的公园里玩耍。


荡秋千、攀爬钻洞、拍打踢球……既锻炼了孩子的体格(大肌肉训练),也宣泄了孩子多余的精力(嘻嘻非常好动),更重要的是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渐渐地,嘻嘻开始非常依恋妈妈,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妈妈走开了也没有反应的孩子。


试想一下,如果我一整天都让他在机构里上课,搞得他精神高度紧张,身心疲惫,学习到的东西能吸收吗?


况且从之前我参加邹小兵教授的家长培训课程中得知,自闭症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治愈的,是一个长期存在甚至是伴随终身的一个障碍。所以我们不能急于一时,孩子的身心快乐更为重要。


1

3

1


增进亲子关系有什么好处呢?


它实在太重要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基础,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前提。只有孩子对家长有依恋的,他才会关注家长的言行,才会愿意去模仿,才会发展语言、配合做大肌肉,精细运动、口肌等感统训练。


现在我学了心理学,知道0-3岁的小孩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说到这个,我觉得有必要提一提针灸。


我之前参加邹小兵教授的家长培训课程时,知道目前为止除了行为干预比较有效之外,并没有特效药。当时身边有人劝我试一下针灸,说有点效果,孩子张嘴说话会快一点。


但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去,我孩子很怕打针,而且非常抗拒打针。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打了瓶吊针,踢烂了医院几块固定板子。


我想,针灸会让他感到痛苦、恐惧。他完全不知道、不能理解为什么家人要隔三差五抓他去扎针。


这会直接破坏亲子关系,让他对最亲密的家人产生怀疑、不信任感,留下“伤痕”,以后要修复这段关系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而且不一定能完全修复。


那一年,嘻嘻班上有个同学,他妈妈也是听说针灸能促进孩子发展语言,放学之后就带着他去香港“私家名医”针灸。每次孩子去针灸都大喊大哭,半年下来,钱花了不少,结果孩子只是多发了几个音节,收效甚微。


相信大家都知道,自闭症的孩子发展语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硬件就是口腔肌肉的发展,软件就是提供丰富有趣的语言环境。


在语言的软件中,应该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发展共同关注、表情、身体手势等这些“非语言”,然后渐渐过渡到语言。


上面那个香港妈妈,他带孩子针灸,只是单从硬件下手,而没有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她把孩子的康复寄托于学校、医生,上课时匆匆把孩子送去学校,下课时也匆匆把孩子接走,不问一下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平常也没有很好地跟孩子沟通交流,没有有效的陪伴。


我不是说针灸一点效果都没有,针灸应该是作用于语音发展的“硬件”,是增强语言发展硬件中的一种。除了针灸外,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其它比较温和的选择。


如果孩子对扎针情绪上没啥反应,那也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孩子非常抗拒针灸,那就认真衡量一下。邹小兵教授不是说过,快乐是干预的重要原则吗?


1

4

1


在香港那一年,我早上总是提早一点到学校,几乎是班上最早到的。


一来把学校布置得非常温馨,想孩子可以在多玩一会;二来多陪伴一下孩子,缓解一下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来到学校就匆忙塞给老师,与妈妈道别;三来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抓住一点时间,在上课之前与老师交谈一下,多学一点专业知识。


孩子上课之后,我有两个半小时。很多香港妈妈喜欢逛街,但是我哪都没去就待在学校,办了图书卡,借阅各种专业的书籍。


因为我知道我在香港只有一年,我得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学一点。以后回大陆,孩子的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处理,我希望我可以自己教孩子。


Tips

放学的时候:

我们一定打听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表现怎样,哪方面需要加强的,这样下午在家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地重复强化了一下。

回想起来,在香港那一年,嘻嘻进步飞快,是班上5个孩子进步最明显的(小班制教学,5个学生,2个老师)。


他从不会说话到日常表达没有问题,更关键的是,他最活泼最开朗,人际互动最好。“青葱计划”学校的领导、授课老师、前台接待员以及清洁阿姨都非常喜欢他,最喜欢逗他玩,毕业的时候都非常不舍,争着和他合影。


我总结了他进步飞速的几个原因:

①  协康会“青葱计划”老师专业、有爱心。

②  我的全职陪伴。那一年我停薪留职一年。

③  我总是花心思逗他开心。

④  我最好学,最上进。


看出来了吗?以上4点,外因只有1个,其余3个都是靠自己努力的。而前面1、2、3点,都是注重感情的培养,“爱”的滋养。


1

5

1


现在我学了心理学,更是知道情感、情绪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相信相比前几年,现在国内应该也有很多很专业的机构。其实自闭症的基本干预原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来来回回就那几个。


香港做得最好的是老师真的非常有爱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爱”的环境,对待自闭症孩子就像对待自己家孩子一样。孩子感受“爱”,自然觉得安全、放松,自然更愿意跟人交流互动。


我的全职陪伴,花心思逗他开心,也是建立和修复亲子关系。说实话,我有点自责,我之前工作忙,陪伴他的时间很少。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妈妈都是全职妈妈,我相信你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比我更长。


除了陪伴时间的长度外,我们更应该加强陪伴的质量


首先是全身心的陪伴。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不做、不想其他事情,就陪孩子玩。千万不要以为你坐在孩子旁边就是陪伴了,如果你玩手机,或者想一些事情心不在焉,孩子是可以感受得的。


其实是跟随孩子,不打断,不主动干预。可能我们做惯了家长,尤其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习惯了说教,习惯了改造。是的,自闭症儿童是需要训练,是需要干预,但是我们每天一定要留出一段时间,不训练不干预,就当孩子的玩伴,让他身心放松。


我们放下身段,我们调整一下心态,调节成跟孩子年龄一样的心智模式,让自己回归童年,跟他玩。


“同频才能产生共振”,为什么小孩子们能很好地玩在一块,而跟大人却不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之间才是真正的玩,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心智一样。


我们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增进亲子关系,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让他们感受得到爱,感受到依恋。体会到情感,不正是治疗自闭症最好的“药”吗?


希望大家多创造这些注重当下的、“天人合一”的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时光,(在心理学上是“正念”)。这些无声息的滋养,从我孩子的实验来说,其效果不亚于去最专业的机构上学。


1

6

1


嘻嘻在香港上了一年课后,刚好三岁半,现在在莞城一家民办幼儿园读小班。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读中班的他已经适应并融合幼儿园的生活,虽然也有他的“自闭症特色”,例如上课走神,偶尔要离开座位,有时候自言自语,重复同一句话,但是他比起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好多了。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把目光盯在孩子的进步上(心理学上叫“积极关注”),每一次小进步都表扬他,并且说明具体原因(心理学上叫“二级反馈”),这样孩子的进步就会更快,家长自己的心情也会更愉快。


千万不要老盯在他不足的地方,这样就会家长哀声叹气,孩子得不到表扬,进步也慢。


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的孩子是跟正常的孩子是有点不一样的,必须承认而且允许他的这一点“自闭症特色”,这样我们的心理才会平和,对待孩子才会从容,孩子也能感受到我们全然的接纳与理解。


情绪是会传染的,这已经是经过脑神经科学的证明的。当我们进入一个栋笃笑的现场,周围的人笑我们自然也跟着笑;当我们进入哀悼的葬礼,周围的人悲伤我们自然也心情凝重。


作为家长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会带动孩子积极的心态。


1

7

1


从香港回来后,我继续上班,最近半年学习心理学。我发现,在我学习心理学之后,孩子进步很快。回来之后的一年时间,我停滞了学习,孩子的进步似乎也很缓慢。所以在我进步快的时候,孩子的进步也快。


最近收到幼儿园班主任的反馈短信,我原话摘抄下来:


“这学期变化很大,现在在与人交往沟通上,完全没有问题,能够主动找老师解决,跟小朋友相处看到嘻嘻能找好朋友聊天说话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自己生活一个世界,太棒了,每次进餐都能跟老师完整的表达一句话,这些都是宝贝的进步;


他自己去拿区域玩具,有时候跟旁边的小朋友玩耍,去逗人家;


以前说他都是没有反应的,现在一点名字就能回答老师,还很主动跟老师说话呢,还学会了投诉小朋友谁在捣蛋,很可爱。”


收到老师的反馈短信,我很感动,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幼儿园,感谢他们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这当然也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互动。

 

养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生,最不能放弃的,是自我的不断成长。


森友奶奶不是在退休之后,自学考了自闭症PCI吗?在自闭症的圈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励志人物,励志故事。


作为弱势群体,当然有来自政府、社会的支持更好,从外部环境减轻我们的压力。但是我觉得,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孩子最坚实的壁垒,只有我们变得强大了,孩子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我坚信,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与孩子一起共成长。


( The End )


家长是心智障者一生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他们的认识和做法对心智障碍者的发展产生最核心的影响。家长们既承担了具体的照料心智障碍者的压力,又要面对外界对心智障碍者的不理解和偏见,多重压力下家长们该如何让自己度过重重难关,又该如何让自己心智障碍的孩子拥有最好的未来?

——融合中国趾印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