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最后都会得血栓吗?我有靠谱回答 4个回答房颤,属于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房颤发生时,心脏的节律被打乱,导致心脏内血液流动的不稳定,进而诱发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血栓。 房颤为何会导致血栓? 血栓属于房颤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房颤导致的血栓分为以下几步: 1、房颤时,心脏的电活动被心房内杂乱无章、快速的活动取代,使得心室出现快速而无规律的收缩舒张。 2、房颤时,心房不能及时泵出血液,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滞留,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而舒张期心室泵入的血液有时无法在收缩时完全排出,导致血液滞留。 3、心脏节律的错乱导致心房、心室内血液的湍流。 4、长时间存在上述情况导致心脏壁上产生附壁血栓,而由于血液冲击,导致其不稳定脱落,形成血栓。 房颤患者最后都要得血栓吗? 任何疾病的并发症都是可以预防的,所谓房颤会导致房颤,只是理论分析和长期临床观察所得结论,而实际上房颤患者可以很好的规避血栓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积极应对房颤是避免血栓的关键。 1、积极治疗房颤:房颤开始发病多为阵发,若不及时治疗可转为持续性甚至永久性房颤。所以,短期内将房颤转律是最好的方法。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手段,需要患者根据医生指导来进行选择。 2、持续房颤应用抗凝药物:若不能有效阻止房颤发展为持续性,需要服用抗血液凝固的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3、预防房颤性血栓,需要注意日常的饮食:①限制脂肪摄入。烹调时尽量选择植物油而避免使用动物油。②限制摄入胆固醇,降低血脂。③尽量选择摄入一定量的豆制品,以降低血液胆固醇和血液粘稠。④控制食盐的用量,每日食盐6克。⑤经常饮水,特别在清晨和晚间。⑥多吃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⑦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⑧戒烟戒酒、少饮浓茶和咖啡等。 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那么绝对的事,凡事有例外。但是房颤患者的血栓高发是不争的事实。 血栓发生的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由于房颤。由于房颤导致的心房收缩能力消失,左心耳的血流缓慢、涡流,心房、血管内膜的炎性损害,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等。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左心耳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左心耳,形成血栓、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不同。研究发现,左心耳分叶越多,发生血栓的风险越高。 同是房颤患者,血栓高发的风险还和患者自身的心功能有关,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栓风险高;还和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关;当然,非常重要的还和年龄有关,老年人风险增加。这些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在一位患者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越多,发生血栓的风险就越大。 房颤血栓栓塞最高发的是脑卒中。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每年约5%的人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 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与年龄明显相关,老年人高发。研究显示,房颤可以使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而在60岁以上危险性显著增加。 美国有个小镇叫Framingham,研究人员对那里的居民长期做着医学监测,研究疾病的发病规律。研究发现,房颤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在50~59岁时为1.5%,到80~89岁时增加到了23.5%。 早些年,我国曾经在14个省自然人群中做过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房颤的患病率为0.61%。这些人中1/3是阵发性房颤,2/3是永久性房颤,两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13.10%和 14.70%,而同期调查的非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仅为2.36%。这个房颤与非房颤病人脑卒中的发病比例(5.5倍,6.2倍)与欧美、日本等国报告的5.6~7.1倍高度一致,说明房颤患者血栓、脑卒中高发是普遍现象,具有普遍规律的意义。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第一,房颤病人脑卒中(脑血栓栓塞)高发,是普遍存在的疾病规律;第二,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具有相近似的血栓栓塞风险。有研究发现,持续半小时的房颤就有可能形成血栓。所以,对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也要重视抗凝治疗。 因此,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高低不在于房颤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而在于存在的危险因素多少(血栓风险是有评分标准的)。 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因此现在认为,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主任医师介绍: 房颤患者并不是都会得血栓,但是有很大的几率会有血栓,因此房颤要引起重视,早诊早治,避免更加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很多房颤患者会得血栓?在左心房的左前方,有一个叫做左心耳的装置,就像一个耳朵一样挂在左心房的边上。由于房颤使心房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引起血液滞留在左心耳,滞留在这里的血液就慢慢形成血栓,如果血栓从左心耳脱落,就掉到左心室,随着左心室的收缩,在主动脉瓣打开的时候跟着血流出去,直接进入了动脉系统,血栓就随着血流动力学直接往大脑里面掉,滞留在大脑的血管中,限制血液流动,最后会引起卒中。据统计,所有的中风病例中有15%到20%是由房颤引起的,由此可见,房颤若不得到及时治疗,导致血栓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房颤患者最后都要得血栓吗? 不一定都要得血栓,只是持久性的房颤有一定的可能性。如果能把原发病控制治疗好,就不会得血栓。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规则活动而出现乱颤。房颤可分为两种类型,持久性和阵发性。以前者为多。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原因目前尚未阐明。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常在100~160/分钟之间,节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快慢不等,脉搏也强弱不等,同一分钟内脉搏数小于心跳数。当心室率不太快时,病人可无自觉症状;如心室率过快时,则可有心悸、头晕、胸闷、气急等。心房颤动使心血输出量降低30%,常可发生心功能不全。慢性心房颤动时房内常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动脉血塞。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控制后,心房颤动常能自行消失。阵发性房颤、心室率不太快,无明显症状者,无需特殊治疗。如持久性房颤发病时间短,心脏扩大不明显,可用奎尼丁或同步直流电转更为实性心律。如不能复律同时伴有心律快及心功能不全者,则需用洋地黄治疗。 相关推荐 为您推荐了6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