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农业,不能遗忘小农户

 昵称39636210 2018-01-12
目前全省耕地流转率45%,这一比例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情相适应。

——土地流转趋于理性,适度规模成为共识,小农户家庭经营占比高是我省的基本农情

青壮劳力进城,规模种植兴起,还有多少地由农户自己种?

带着这个问题,12月12日,记者来到绩溪县华阳镇郎家溪村。天气晴好,冬阳煦暖。这里是黄山余脉,村四周山色苍郁。村口山谷间,层层落落的农田种满了油菜,翠绿喜人。

“郎家溪村1600多人,耕地300多亩,林场2万多亩,主要是茶园和山核桃。”村书记陆富强向记者介绍村情。“村里大户多不多?”记者问。“没有大户,土地零碎不好种。”

绩溪是山区县,有耕地约13万亩,农村人口15万人。“山多,300亩成片的耕地就算很大了。”绩溪县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程春笑着说,因为不利于规模经营,所以流转率不高,约三成,“郎家溪村这种情况很普遍”。

“这两年流转发展快不快?”记者问。

“以前快,现在比较平稳。”程春认为,水利条件好、适合规模经营的耕地基本流转完了,剩下的不是偏远就是地块小,很难包出去。

江淮之间又是什么情况?

12月5日,记者来到凤台县杨村镇中塘村。“老公在外打工,孩子上学走不开,我在家种10多亩地。”村民米侠说。村书记张立青介绍,村里耕地流转率不到两成,绝大部分是家庭经营。“全县耕地近80万亩,流转率25%。”据凤台县农委总农艺师杨平路观察,近年种粮效益下滑,退租时有发生。

再往北,进入黄淮海平原,田野里到处是嫩绿的冬小麦。萧县是农业大县,耕地146万亩,农业人口130多万人。据县农委副主任徐骅透露,耕地流转率近两年稳定在30%左右。另一农业大县太和县,有耕地183万亩,流转率为37%。

记者了解到,由于平原易于机械化作业,前些年阜阳、宿州、亳州等地出台许多政策推动土地集中。但近年来情况在改变。一方面承包费普遍比较高,种粮效益不理想,大户越来越理性;另一方面政府对适度规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体看,我省人多地少,现代农业水平不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省农委经管处调研员秦仲华认为:“目前全省耕地流转率为45%。这一比例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情相适应。”

记者了解到,2013年,全省承包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23户,到今年只剩7户。与此相反,面积在300亩至500亩的一直在稳步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采访中,有许多农业干部反映,随着对农业农村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对小农经营的看法也在变化。一方面,种地依然是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留守妇女和老人。另一方面,许多务工农民若干年后还将返乡,务农将是他们的归宿。稳定家庭经营,意味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有基础。

“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经营仍会占大多数。”秦仲华说。

“与规模经营相比较,家庭经营成本低,风险小,也更加稳定。近几年粮食效益下滑,这个优势更加明显。”秦仲华表示。

不过,小农户经营也存在明显短板,与现代农业要求格格不入。

“除草剂用多了土壤有残留,不担心吗?”记者问米侠。

“我就种这点地,没那么多讲究。”

“土越种越薄,怎么不用点有机肥。”

“太贵。等到女儿毕业后我就不种了。”

如何扬长避短,处理好小农生产与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将小农经营纳入现代生产方式,是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如果陈老板搞个基地带着种,再订个合同包收购,肯定种。

——既要给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燃料”,让它们成为现代农业主力军,也要密切利益联结,让它们成为带动小农户的“火车头”

1969年,群山中的绩溪县中巧村,第一座“三线”工厂开建。这一年,胡永正在这里出生。

40多年后的今天,废弃多年的厂房在胡永正手里重生,成了颇具规模的香菇基地。

1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巧村,一座厂房改造的加工厂已经竣工。“装了一台空气能烘干机,每天能烘5000斤香菇。”胡永正指着办公区说,以后这里是电商事业部,干香菇从网上卖。

眼前,现代化的办公桌椅、电脑、乳白色的百叶窗与斑驳古老的墙体形成奇妙的对比。

“早想搞副业,但不懂技术。胡老板搞合作社我就加入了。今年从社里拿了1万多棒菌棒,香菇采了还卖给胡老板,不费神。”村民许云峰说。

在接种车间,一根根塑料薄膜包起来的菌棒正在发酵。“接得好,成活率有九成以上;不好的话不到一半,肯定亏。”胡永正说,种香菇10多年,技术有把握,而且有固定销售渠道。现在,中巧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已有会员80多户。

重生的不仅仅是旧厂房。因为有了带头人,农业结构蜕变,闭塞的村落正成长为香菇专业村。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如何有机衔接?12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各类新型主体,更好带动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提升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拓展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空间。”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吴志伟说。

如何带?“关键靠利益纽带。”吴志伟说。

稻子收上来有段时间了,还没贩子到村里收,农民邵永芝有些着急了。

凤台县是优质糯稻产区,邵永芝所在的中塘村也不例外。“有时行情好有时差,但没像今年这么差。”邵永芝很纳闷,咋突然不行了?

“一点不突然,两三年前就很明显了。”12月5日下午,凤台县杨村镇农盼水稻机插服务社办公室里,邵永芝和陈传安在拉呱。“汇总订单发现糯稻面积增长特别快,很多不产糯稻的都在搞,我判断行情快不行了。”陈传安说。

“你是能人嘛,你懂得多,我们妇女只知道种地。”邵永芝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到村里宣传了啊!跟你们说换南粳9108,这个米质好,价格高。”陈传安两手一摊:宣传半个月一粒种子没卖掉。

“这么好的米,咋不种?”记者问。

“村里没人种,没底。”邵永芝说,南粳9108好是好,但种不好产量低咋办?没人收咋办?“如果陈老板搞个基地带着种,再订个合同包收购,肯定种。”

但陈传安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没有加工厂,和农户也没有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搞合作。主体不强,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信号没能带动中塘村的结构调整。

在吴志伟看来,未来不仅要加强扶持新型主体,更要注重利益联结,特别是把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标准。“要高度重视带动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可以促进小农户发展。”吴志伟表示。

从实际情况看,资本下乡也在挤压小农户生存空间,一些公司进入乡村以后,大量流转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使周边的小农户很难生存。

“我们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要求土地合作社禁止工商资本入股,保护小农利益。”徐海波说。在黟县,他经营的友农生态农业公司短短4年时间已建立7000亩基地,领建7个土地合作社,整村推进,用现代农业手段迅速取代传统耕作方式。“未来将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方案的解决者。”徐海波踌躇满志。

农业是蓝海。放眼全省,先行者正紧锣密鼓布局未来,小农户期待跟随新主体,真正参与到现代农业经营中去。

​这样托管跟自己种一样,省劲还多挣钱,确实是个好办法。

——以产业为基础,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机制越灵活,服务能力越强,家庭经营就越得益,现代农业步伐就越快

太和县耕地流转率37%,但规模经营比重64%,这是为何?

“规模经营有多种形式,不一定非把耕地流转到大户手里。”省农委种植业局主任科员曹高飞介绍,当前很多农户种地是交给服务社搞。这种托管服务在我省发展很快,既稳定家庭,也让小农户享受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便利。

在曹高飞看来,小农户在技术、资金、设备上有着天然弱势,但通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弥补,同样可以实现集约化和专业化。

在宿州市埇桥区,托管正在与互联网融合,形成“联合种植,分户管理”的新模式,受到农民欢迎。

40多岁的李怀登,是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乡郑楼村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家有耕地20多亩。2016年秋种起,他把地托管给村里“能人”岳喜梅。

“今年一季麦、一季玉米,买种子化肥、播种打药管理收割都交给岳喜梅负责的‘农协联社’,比原来省劲多了。”电话里,李怀登说他人正在徐州建筑工地,过去农忙都要回家,“今年一年我就卖粮食回去两趟” 。

除了省劲,还节本增效。李怀登说,两季下来每亩能省50多块钱。收了粮食也交给岳喜梅,价格也高点。算下来一亩地一年多挣200多块钱。

既然外出务工,为什么不把地包出去?李怀登说,相比承包费,自己种能多挣点,一亩大概多300块钱,20多亩地就是五六千块钱,“这样托管跟自己种一样,省劲还多挣钱,确实是个好办法”。

像岳喜梅这样的“能人”负责的“农协联社”,宿州八保田协同作业农服公司已发展100多个,服务农户近3万户,土地托管服务面积30多万亩。

八保田公司负责人陈彦介绍,公司在农村“发现能人、提高能人、调动能人”,建设由能人主导的“农业产供销信协同作业联合发展合作社”,即“农协联社”。“以它为平台,向上通过互联网整合各类农事服务和农资,向下服务带动农民全程托管。”陈彦说。

“联合种植,分户管理”,在实现连片种植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小农户家庭经营的独立性。

当前,我省正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落实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对深耕深松、机播机收、疫病防治等生产服务给予补助。

“越是小户耕地越分散,面积小,周边道路等设施差,服务起来很困难。”陈传安说起一件事:有一年给两亩地插秧,田间泥巴路积水不能走,冒险涉水插秧机陷进去,又找了拖拉机才拖出来。最后只好走旁边田里过去,回头再把损坏的秧免费给重插,一来一去赔了好几百块钱。

“现在签订单前我都要实地看,不具备条件的只好放弃,农民利益也受损。”陈传安建议,一是要加强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机械通行;二是发挥村组织作用,组织农户与服务社对接,提高服务效率。

基层农技服务能力要升级。“测报方式落伍,跟不上形势。”凤台县植保站副站长高矿反映,当前病虫害的测报还是延续几十年的人工进田方式,劳动量大,反应速度慢。以前病虫害单一,现在作物结构复杂,播种方式也多,病虫害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到了充实力量、更新手段的时候了。”

体系越健全,机制越灵活,社会化服务能力越强,家庭经营就越得益,现代农业步伐就越快。

​这个技术含量高,效益也高。合作社负责人愿意传授技术,我也想试试看可行。

——提升小农户竞争力,不能仅靠政策支持和龙头带动,还要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内生动力

时近冬至,宿州市永镇乡关湖村塑料大棚里,甜叶菊一片翠绿。“这是育苗用的,这个季节的苗成活率低,长出来的要用镰刀给割掉,保留根部。等到农历正月后发出来的芽扦插,才能作为种苗对外卖。”农民张琼说得头头是道。

因为有一家实力较强的甜叶菊合作社,关湖村一带种植甜叶菊的很多,张琼就是跟着合作社种了快10年。往年都是购买种苗回来种,然后把叶子和种子卖回给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张琼搞起了种苗繁育。

“这个技术含量高,效益也高。合作社负责人愿意传授技术,我也想试试看可行。”张琼说,如果能掌握种苗繁育技术,以后就把这个当主要事业来做,闯出个名堂。

像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一样,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充满渴求,希望掌握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效益,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面向农民的培训都有一定门槛,对象一般都是大户、家庭农场,一对一培训小农户并不现实。此外,各级农技服务机构也基本如此。“对小农户只能‘以点带面’,在村里培养科技示范户,发挥好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无为县襄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先国说。

如何放大示范效应?陈先国熟悉基层情况,他说村里现在种地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接受能力差。如果集中在教室里讲理论,一点效果也不会有。因此,建议多搞操作性的培训,比如根据关键农时安排田间学校,边操作边讲解。比如利用龙头企业搞“带动”式培训,或者组织农民到高产创建示范片、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园区参观实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提升小农户,还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更实用的服务。当前,农民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真正面向小农户的金融服务很少,需要积极发展农业普惠式金融。

在杨村镇,邵永芝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效益不好,很大程度是因为年成不好,自然灾害多。

“不是有农业保险吗?”记者问。

“我今年一年都没买。”

“那为啥?”记者很诧异。

“农业保险不管用,赔偿太低,赔付也不及时。原先刚推广的时候很欢迎,都买。但后来发现跟想的不一样,很多人就不买了。”邵永芝说。

记者了解到,因为种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农业保险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采访中谈到农业保险,往往是村镇干部说“买保险了”,村民却面面相觑,不知道有这回事。需要针对小农生产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

除了政策和技术,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民对电子商务的兴趣日益浓厚。

砀山自古有“梨都”称号,但因为交通不便,市场闭塞,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常出现滞销难题。电商改变了这一切。

2015年,砀山县开始开展电商知识“扫盲”,自上而下,自老及幼。这一年砀山共培训电商学员12000多人次,尤其把贫困村青年、残疾人列为重点培训对象。2016年上半年,又培训电商学员6000余人次。去年,砀山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达37.3亿元,成为全国县级农产品电商销售第一大县。

“过去农民卖梨要找贩子,现在坐在电脑前接单子,等着快递上门发货。电商让小农户顺利接入大市场,值得推广。”省农经学会会长胡桂芳建议,要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大力推进网络建设,加快快递物流、第三方仓储、生产包装等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建设,激励企业参与打造完善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村(镇)电商服务站建设,实施更多实用性的电商培训,让更多小农户会用信息技术,驶上致富“快车道”。

iiiiiiiiii

记者:史力 冯珉 田婷

​编辑:陈树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