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时不时的会谈及福耀玻璃,但只是一些零零散散,而没有写过一篇文章详细全面的介绍福耀玻璃的价值和竞争力,这篇文章,将深入的来谈谈这个话题。
其实我对福耀的深入理解不是在投资之前,而是投资之后。我当初买福耀玻璃完全是因为便宜,在2014年,福耀的市值只有200亿,而当年的利润22亿,分红15亿。从财务报表上看,这家公司数据非常漂亮,经营稳健,当时福耀估值低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增长较慢,但福耀其实一直在扩产,包括国内,还有美国的超大工程也开始动工了,所以我比较能确定福耀未来会继续增长,具体增长多少我是不知道的,以现在这么低的估值,只要能继续增长,我就不会担心,一个便宜的公司最怕的就是业绩变脸,这样即使当时再便宜最后也将不再便宜。
当你买入了一个公司的股票,你肯定会特别留意这个公司的情况,在之后的3年中,我对福耀的了解越来越多,公司的发展也超出了我当时的预计,股价更是大幅超过了我当初的目标回报率(年15%),有意思的是,当初有些我寄予高收益希望的股票,最后却让我失望。
我做了很多思考,作为一个制造业公司,福耀为什么能20多年来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成为行业的老大,福耀的壁垒在哪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其实福耀所在的汽车玻璃产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产业,这个行业投入非常大,干的也都是苦活累活,利润却非常低,是一片非常贫瘠的荒漠之地,在一个这样的行业里,很难想象能出一个福耀这样优秀的公司,活的非常滋润,净利率能达到19%,要知道福耀的同行,也是福耀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的旭硝子,板硝子,法国的圣戈班,净利率只有区区的3%左右,可以说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福耀以后稍微发点力,可能这些企业就要面临亏损的境地,前景非常不明朗。
以下是汽车玻璃行业全球主要玩家的市场份额,从这个图看好像福耀还有几个强敌,但这些强敌的巨大市场份额以后大部分都将是福耀的,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说福耀的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以后都要让给福耀呢?首先你来看下福耀的对手为什么还有市场,
首先技术优势:其实这个已经不是优势了,福耀以前的技术确实和这些世界巨头有差距,毕竟这些巨头都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技术实力是非常强的,不是福耀短时间能超越的,所以福耀以前的市场基本是中低端车用玻璃,高端车还是装配国外巨头的玻璃,但福耀现在的技术已经不输这些巨头了,现在很多高端车都用福耀的玻璃。
第二,品牌心理原因:在国人心中,月亮总是外国的圆,采用外国的东西,总感觉牛逼一些。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低端代名词,即使你的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西方,别人还是有些犹豫。这一点在消费品公司更明显,在工业品公司不是特别重要,但也有一定影响。
第三,地理原因。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是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但是从全球来说,大部分汽车制造还是在美国,欧洲和日韩完成。福耀的生产基地是在国内,而汽车玻璃是比较笨重难运输的产品,把玻璃漂洋过海运到欧美成本非常大,会失去竞争力。这样福耀的产品就很难触及到国外市场(国际设厂之前,福耀绝大部分收入是在国内),才有所谓国际三巨头的生存空间(国际设厂之前,福耀绝大部分收入是在国内)。但是随着福耀的强大,已经在美国建了超大型工厂,相信以后在美国的投资还会继续加大,这样就占领了美国市场,欧洲呢,已经在俄罗斯建了工厂,在德国建立了市场和研发中心,大规模进军欧洲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当然也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率问题,福耀的全球扩张非常稳健,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不会去投资,增收不增利的事情福耀不会干。
第四就是内部优先的原因:比如日本,日本的汽车是非常强大的,丰田本田都是巨头,日本的汽车产业基本都是采购本国甚至本公司下属公司的零部件,日本的旭硝子板硝子都是玻璃巨头,所以他们会优先采购自己的玻璃。其实日本在很多领域都有这种习惯,总想把自己的产品出口国外,但是买东西总是买自己的,不给别人让利,经济系统是比较封闭的,相反,德国就比较开明。所以日本这些年很多产业都开始衰退了,不多说。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福耀的对手,也就是国际三巨头,还把持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他们这个把持,是非常脆弱的,随着福耀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上不断投资建厂,在福耀的进攻之下,三巨头基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只能把业务不断收缩,企图减少亏损,实际上这些年三巨头就是这么干的。
因为汽车玻璃对于福耀来说,是绝对的主业,福耀是30年只为做好一片玻璃。而对三巨头来说,汽车玻璃是副业,三巨头都是多元化的企业,汽车玻璃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鸡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净利率只有区区3%,完全是吃力不讨好,而且还有福耀这种强势的对手步步紧逼,他们只能不断撤退,甚至未来完全退出这个行业,所以我为什么说未来他们的市场份额大部分都将是福耀的,只是时间问题。
看到了这里,你会觉得福耀已经势不可挡了,但福耀为什么能这么强,玻璃行业虽然说有技术含量,但也不是什么技术含量特别高的行业,和因特尔的芯片技术含量是不能比的。那为什么别人做不出来,只有福耀做的这么好。实际上在我看来,因特尔的地位远不如福耀稳固,因特尔这种特高技术的公司对手也有很多,对于一个靠技术制胜的公司,你的技术很有可能被人超越,而对福耀来说,却很难被人超越。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福耀为什么能这么强,在一个沙漠里,用沙子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是怎么做到的。
先来看看福耀的发家史,在没有福耀之前,中国是没有公司能做汽车玻璃的,那时候汽车玻璃都靠进口,价格非常昂贵,2百块成本的玻璃动不动卖5000元,利润堪比。曹德旺走南闯北20年,凭着自己的社会阅历,从这一现象背后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开始做汽车玻璃,曹总卖的玻璃比进口的便宜,但也要2000-3000,利润堪比现在的茅台。
当时的利润为什么这么高,第一因为当时这个市场很小,中国那时候能开的起汽车的极少,汽车工业在中国也没发展起来,市场只局限于极少数汽车的维修市场,这些达官贵人汽车玻璃烂了,也没地方换,现在只有我能做,所以就拼命的宰他们咯。
但是当这个市场大了之后,做的人就多了,国外的巨头也进来了,就没有暴利了,而且玻璃不是一种特色化的产品,很难做出自己的差异化,大家只能打价格战了,这一打,就把汽车玻璃从一个类似于白粉暴利的行业变成了一个白菜微利的行业。
但此时,才是真正看本事的时候,当一个行业很赚钱,大家都能赚钱,当一个行业很难赚钱的时候,你还能赚的比别人多,才说明你有本事。曹德旺是有本事的,他精细化管理,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成本不断压缩到极限,因此同样的价格,我能赚钱,你却要亏钱,就胜出了。随着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崛起,汽车玻璃的市场不再是维修市场了,而是汽车厂家这种大客户了,大客户肯定会选择最强的,渐渐的就把不强的都淘汰了,国内只有福耀一家独大。
福耀做大了之后,对手就是国际三巨头了,由于福耀是在中国,生产成本本来就比发达国家低,而且曹德旺在管理上把细节做到了极致,制造标准堪比德国工业4.0,把成本大大的降低了,随着福耀技术的不断积累,产品越做越好,价格又便宜,三巨头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三巨头的利润为什么只有3%,因为有福耀的倒逼,福耀提供高质量的低价产品,三巨头只能降低价格,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三巨头如果继续降低价格只能亏损,而福耀现在价格比他们低,还能保持19%的净利率。可以说如果没有福耀,三巨头的日子现在也会比较滋润。
福耀为什么能把成本降到极限,除了福耀的管理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战略原因,专注,极致的专注,30年只做一片汽车玻璃,这种精神在中国是极其罕见的。
但在最开始福耀可不是这么专注,在一开始福耀赚了很多钱之后就开始有点飘飘然了,想着多元化,进军了贸易,房地产,开发工业区等等,但几年后公司经营陷入极度困境,汽车玻璃出现问题,房地产又消耗了大量现金流,简直是一个无底洞,曹德旺意识到这样下去公司迟早要破产,就果断的放弃了所有的副业,只专注汽车玻璃行业,从那以后,公司战略再没有变过,即使后来的20年中国房地产创下了世界的暴利神话,曹德旺也不再受诱惑,这种战略定力让公司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来,不受任何干扰,才把汽车玻璃这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键点都做到了极致,才能让三巨头节节败退。
现在想想,辛亏当初曹德旺做房地产没有成功,要是一开始就成功了,可能当时赚到了钱,但中国最多是多了一个三流的房地产公司,一个三流的汽车玻璃公司,搞不好现在这两个三流公司已经倒闭了,绝不会有现在一流的福耀玻璃公司。
我对专注是极其推崇的,我本人做事也恪守简单极致的境界。因为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我越来越理解到了专注的力量。从我个人研究投资这么多年来看,我也看到了专注型公司的竞争力在哪里。他们能把产品做到最好,也能把成本降到最低。比如格力和美的,格力的利润率为什么比美的高,即使是空调领域,利润也超过美的,不是美的管理不行,美的管理也非常优秀,而是多元化必然导致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的边际消耗,这个不是管理层能控制的,家电行业是一块肥沃之地,基本上所有家电企业包括二流三流的企业也能取得不错的利润,所以多元化战略还是能赚钱。如果换成汽车玻璃行业这种贫瘠的沙漠之地,完全要靠精打细算节约每一分钱才能打败对手,在这样的行业里,多元化必然处于极大的劣势。所以国际三巨头完全不是福耀的对手,他们的成本太高。
在我刚开始对福耀不了解的时候,我是被福耀的财务吸引的,福耀的财务非常漂亮,极其优秀。和品牌消费品公司比,福耀的财务有不足,这是商业模式决定的。但放在制造企业当中,福耀的财务简直是神了。我研究过无数制造业公司,没看到这样的财报,所以非常震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福耀的应收款和存货是比较多的(品牌消费品公司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投入也是非常大的,要想提高营业额,要不断的建厂房买设备,这些都是巨额投入,所以福耀的固定资产占比达到3成以上,典型的重资产型公司(品牌消费品公司也很少有这种问题)这也是福耀在国际投资这么慎重的原因,因为投资太大了,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必要不会轻易投资。但在这种条件下,福耀的现金流却是出奇的好,上市20多年,极少从资本市场融资,每年大把分红,还能不断扩张。说实话,能做到这样的制造业公司,全世界没有几个,所以我看到福耀的财务数据时,我是震惊的。
这么漂亮的财务当然是因为公司超强的业务竞争力所致,但也因曹德旺对财务的重视度有关,曹总十几岁就出来讨生活,没读什么书,但他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全世界500强任何一家公司我都能去做财务总监。这种财务水平完全是靠自学,研究了福耀的财务之后,我对他的这句话思考不怀疑。
谈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对于福耀现在的对手国际三巨头来说,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以后会逐渐撤退甚至完全退出这一市场。而新来者有没有可能打败福耀,几乎不可能,甚至是绝对不可能。
首先从投资来说,福耀是重资产型公司,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资,在扩张和财务上这是福耀的一个缺陷,但是在阻止竞争对手时却是一道壁垒。如果后来者在没有大量订单的前提下就花巨资去建生产线,除非这个人是。
即使有这样钱花不完的,建好了生产线,那他订单从哪里来?汽车玻璃的客户不是我们普通大众,去央视做几个广告就有人买,汽车玻璃的客户都是大型的汽车品牌生产商。比如福耀,和全球70多家品牌汽车都有合作,能够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型号不同设计的需求,比如客户出来新车型,我马上就能设计出相应的汽车玻璃,要有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能力,你一个新来者,绝对没有这种能力,那么这些大型汽车品牌厂商会选择和你合作吗?除非这些大型汽车品牌厂商也是。
好了,即使你真的遇到了一个的汽车厂商,他给你下了订单,你生产出的汽车玻璃能有福耀的好吗?福耀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就这么被你超越了?你生产的成本能比福耀低吗?福耀精细化的管理,超大量的生产都能降低每一片玻璃的平均成本,你能吗?福耀一片玻璃卖500就能赚钱,你卖1000还不够成本,你有竞争力吗?
所以新兴企业,几乎不可能崛起一家成为福耀的对手,而国内的几家较大的玻璃企业,信义玻璃,耀皮玻璃,南玻等,主要业务也不是汽车玻璃,或经营能力和规模远不如福耀,所以,福耀已经没有了对手,国际三巨头在竞争力上也无法和福耀相比,剩下的就是福耀不断蚕食三巨头的份额,这一趋势是确定的。
一家企业,当你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撼动其地位,这家企业的壁垒可想而知。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行业,一个沙漠之地,福耀凭其竞争力在沙漠上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而且根深蒂固,有极强的生命力。可见很多事情,事在人为,把人的智慧发挥到极限,才能创造奇迹。反观很多企业,所在的行业利润非常丰厚,有各种资源保护,甚至是政治垄断,但是业绩平平,个别甚至出现亏损,真是不甚唏嘘啊!
随着我对福耀玻璃了解的不断深入,也让我更深的理解了高端制造业这一行业,比如华为,高铁,海康威视等等这些高端产品,为什么能在世界所向披靡,最直接的原因是性价比,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质量,我们能提供更实惠的价格,这一点在消费品行业杀伤力不大(消费品的品牌壁垒非常强),但在工业制造行业,绝对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这几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非常迅猛,出现了很多高技术公司,都是同样的套路,我们技术越来越好,成本更低,国外公司根本不是对手。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现在已经到了技术爆发的前期,只要技术赶上,就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和发达国家一样高质量的好东西,所以我一直看好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投资价值。
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一个国家,往往他们的优势来自于同一个商业原理,你理解了一个,你就能发现一大堆,这是投资最大的乐趣之一,你投资一个公司,不仅仅是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东西,你以后能赚更多的钱。在我投资福耀玻璃这3年多的时间里,算上2015-2016年的两三次回撤后又买入的操作,现在的收益已经翻了4倍,已经远远超出我当初最乐观的预计。我现在依然持有部分仓位,因为对于福耀未来的发展前景,我没有丝毫的怀疑。现在的估值20倍,比我当初投资时不到十倍的估值贵了不少,但也算是合理,随着未来国际的投资进入收获期,福耀未来几年的增长是非常确定的,而且还有大量的分红,所以我估计这笔投资依然能产生不错的收益,搞不好还有超额收益,因为福耀总是会让你发现,你当初的估计是过于保守了的。
当然我这篇文章只是谈福耀的价值和竞争力,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对未来的股价,不发表任何看法。一个人想要通过一只股票赚到钱,绝对要有自己的投资战略和对公司的理解,如果你是这种投资人,正打算投资或已经持有了福耀的股票,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你只是短期投机客,则对你没有任何价值。
希望同道中人能多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每周股票账户实盘直播,原创文章分享投资心得。
2017.11.5 梁孝永康于广州
微信公众号:梁孝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