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制作全过程图解,助力古玉辨伪

 四明居 2018-01-12

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 12 幅。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一、捣沙、研浆


         图中,站着的玉工手拿着杵,一下一下地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好像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可以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


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做“解玉沙”、“磨玉沙”。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拿着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地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是一条钢丝。


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树枝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装的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碢(注解:“碢tuó”古同“砣”, 碾轮石。)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颇复杂。这组工具是用长木棍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碢”。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锋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流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锋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


        冲碢,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将玉块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


        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碢”有些相似。但扎碢是薄而锐利的,而磨碢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验的老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因为如果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的锥头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形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往往两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此有人推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已经开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类似牙医所使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此移动相当灵活、随意。


八、打钻


       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近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回旋转折处流利饱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时候,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因为一般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画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清楚楚,不会被水洗掉。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已出现拉线透花的玉器,发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达到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专门针对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而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因为这类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安装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状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形状相同。不同形状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状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地带动铁盅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技法逐渐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十一、木碢图


        木碢图的步骤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这时使用的工具结构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这步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较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图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用来对玉器做最后的抛光上亮,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象用砂轮那样可随心所欲。观察比较各时代的做工,其实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加工经验的长期积累,原始水凳的应用开始了砣碾玉器。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其实根本看不见靠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大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这种技法至少需要特别的对手、臂甚至全身的控制要领和长期的专门训练,才可能初步具备。


而其中高超的部分,一旦失传,也是不可再生的,如良渚的繁密刀法、汉工游丝描、汉八刀等。所以汉代以前的谷纹、蒲纹、起墙、一面坡、双勾之类的,都为后世工匠所不能及。如我们甚至见不到宋元至清代的器物上能有起墙的,凡有起墙,如非战国汉代的必是现代仿品。


论功力,红山良渚时的应已达高峰,汉工只是继承而已,其间的区别在于:1.史前的为石砣,夏商周铜砣,战国汉代铁砣,表现在史前器物上是玉工雄浑的功力,汉器上则显格外犀利流畅。2.尤其在和田玉的质地上能表现得更为完美。这种绝世技艺中最高超的部分当然是汉代之前的,不见得汉代以后工匠就差出许多,可能还是精神和心态变化,失去了上古玉工对神灵的崇拜。有学者将汉以前的玉器时代称为巫神玉时代和王玉时代,这是相当正确的。自唐以下,玉器明显民俗化,上古神秘的无穷魅力荡然无存。


自汉以下,玉工的功力成下降趋势,虽有说唐宋工,碾法如刻,无隙败矩,工致极矣,但游丝描的功力已不复存在。明末时,或有陆子刚技法超卓,也无非工致牟古,而尚无定论。清工的功力已于明工有别,只是在乾隆年间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而已,当然其中的区别,早中晚末都是能作出分辨的。


汉工游丝描当然并不见得高超过良渚之密集刀法,而汉工或者说所有古时玉工的技法和功力必源自远古玉工的世代传承,这种传承至民国走向了终结,再后来被机器工所取代。


任何一件真古玉都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现代机器工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出手工的,这就成为我们辨识器物真赝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所谓失传的就是指的砣加解玉砂的传统技法。可以广义地说:凡是手工跎碾制作的玉器,才能称做古“玉器“,也是古代玉文化的开始和终结。也就是说:1.原始打击类制作的玉石制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只有采用砣碾技法的才是,包括最简单的切割和钻孔。如兴隆洼出土的玉玦。2.手工砣机碾玉的技法在五十年代末已经失传,不可能再恢复,成为绝代技艺。可视为古代玉文化的终结。3.只有(任何)手工碾制的玉器才称为古玉器。这是新旧两类玉器的根本分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