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我国人民的优良美德,是古今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行为准则,更是国泰民安、人类繁延的固本基石。从孔子论孝,到"孝经"传世,再到汉武帝推行"举孝廉",直至今天的感恩父母、和谐理念等等,孝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和发展,逐渐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不仅在我国人们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也成为世界精神文明的文化瑰宝。
古训: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古人把孝排在八德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忠君。强调孝为千行万念之首,先于百善诸事之前。要求人们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要顺从他们的意愿行事,敬重和遵从他们的权威。孝作为道德的根本,与忠一起成为治国的方略,人们做到小孝即可治家,中孝方可治企,大孝才可治国。
谚云:头顶三分天,人做天在看。纳粮不怕官,行孝不怕天。行孝之人,真气从之,大义凛然,邪恶不惧,足以说明了孝比天大的崇高地位。至于如何行孝,孔子说不要以为能养就是孝,他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孝要以尊敬为本,以顺从为纲,以悦亲为主。通过自立自强让老人放心,做到和悦遂顺使老人欢心,及时排忧解难令老人安心。孝是宽容,宽容老人的糊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小心眼;孝是报恩,是母亲节送给妈妈的一个拥抱,是生日时送给父亲的一句问候,是双亲久病床前的侍奉喂药;孝是尽心,是耐心地听老人说话,耐心地和老人说话,耐心地向老人把话说明白。孝是真情,要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老人洗洗筷子,刷刷碗,送给老人一个安详的晚年。古人还特为我们树立了二十四个孝子典范,供子孙后代学习效法,可谓用心良苦,孜孜以求,旨在光大孝德,薪火相传。当今人们行孝的方式、途径、行为虽各有不同,但基本要素却是相通的。
一是要有孝心。人们尽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孝敬的质量也有高低之差,但尽孝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尽心尽力。真心源于对父母的感恩,出自对长辈的敬爱。只有常怀孝敬之心,真诚实意地回报父母,你才会内心无愧,父母也会安然接受,你不会在老人百年之后留下遗憾,老人也会为孩子的孝心孝行而感到骄傲自豪。贫穷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为老人做一碗粥,强过富家二代从饭店买来的一锅参。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展示给人们的就是一颗朴实的孝敬之心。
二是要讲孝道。孝亦有道,是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是阶级社会的道德基础。它不仅是家庭之道,人生之道,也是政治之道,社会之道,乃至天道或万物之道。一部孝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尽孝、怎样行孝的问题,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详细地讲述了孝的行为,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指导和规范我们今天的孝行。
三是要践孝行。孝行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我若嫌弃老,老来谁又慈?今日嫌弃者,必是明日我。孝乃天地事,岂可怠慢时!孝不能做而论道,说空话,耍花架子,孝要有行动,要有过程和结果。孝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事无巨细,从小做起,无悔无怨,真心付出。孝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绝不能利欲熏心,沽名钓誉,做出让老人心寒、世人耻笑的闹剧来。
长期以来,人们把孝视为立身之本,把忠当作报国之道。一个不孝之人,岂能会为国尽忠?又怎能会对朋友待以真诚?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我们要继承传统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增强社会正能量,化小孝为大孝,效忠于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复兴梦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